机器学习降维之线性判别分析

简介: 机器学习降维之线性判别分析阅读目录LDA描述从二分类分析LDA原理LDA求解方法回到顶部LDA描述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是一种由监督学习算法,同时经常被用来对数据进行降维,它是Ronald Disher在1936年发明的,有些资料上也称位Fisher LDA.

机器学习降维之线性判别分析
阅读目录

  1. LDA描述
  2. 从二分类分析LDA原理
  3. LDA求解方法
    回到顶部
  4. LDA描述
    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是一种由监督学习算法,同时经常被用来对数据进行降维,它是Ronald Disher在1936年发明的,有些资料上也称位Fisher LDA.LDA是目前机器学习、数据挖掘领域中经典且热门的一种算法

相比于PCA,LDA可以作为一种有监督的降维算法,在PCA中,算法没有考虑数据的类别,自己把原数据映射到方差较大的方向上而已

如下图,红色的点代表class1类别的数据,蓝色代表class2的数据,根据PCA算法,数据应该映射到方差最大的方向,即Y轴,但是class1和class2两个不同类别的数据就会完全的混合在一起,很难区分开。所以使用PCA算法进行降维后再进行分类的效果会非常差,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使用LDA算法,将数据映射到X轴上。下面我们从二分类分析LDA原理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c1_x = np.random.uniform(-0.5,-2,100)
c1_y = np.random.uniform(-10,10,100)

c2_x = np.random.uniform(0.5,2,100)
c2_y = np.random.uniform(-10,10,100)

l1_x = [0 for _ in range(24)]
l1_y = [i for i in range(-12,12,1)]
l2_x = [i for i in range(-4,5,1)]
l2_y = [0 for _ in range(9)]

plt.scatter(c1_x,c1_y,c = 'r',marker = 'o',label='class1')
plt.scatter(c2_x,c2_y,c = 'b',marker = '*',label='class2')
plt.plot(l1_x,l1_y,'black',label='X')
plt.plot(l2_x,l2_y,'g',label='Y')
plt.legend()
plt.xlim(-5, 5)
plt.ylim(-12, 12)
plt.show()

回到顶部

  1. 从二分类分析LDA原理
    先抛出LDA原理中心思想:最大化类间距离和最小化类内距离,再进行说明

从一个简单的二分类问题出发,有C1、C2两个类别的样本,两类的均值分别μ1,μ2μ1,μ2,我们希望投影之后两类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
D(C1,C2)=||WTμ1−WTμ2||22
D(C1,C2)=||WTμ1−WTμ2||22

注:WTμ1为μ1再W方向上的投影向量WTμ1为μ1再W方向上的投影向量,从而转化为以下优化问题
{max||WTμ1−WTμ2||22s.t.WTW=1
{max||WTμ1−WTμ2||22s.t.WTW=1

容易发现,当W与(μ1−μ2)(μ1−μ2)方向一致的时候,该距离最大

上面左边的图是按照最大化两类投影中心距离的准则绘制的,会发现原本可以被线性划分的两类样本,经过投影后又了一定程度的重叠

上面右边的图就是按照最大类间距,最小类内距思想绘制的,虽然两类的中心在投影之后的距离又所减小,但确使投影之后样本的可区分性提高了

如何表示类内距离?可以使用类内方差,类内方差定义为各个类分别的方差和,有类内距离表示再结合上图说明,继续对上面的优化函数进行优化得到:
{maxJ(W)=||WTμ1−WTμ2||22D1+D2s.t.WTW=1
{maxJ(W)=||WTμ1−WTμ2||22D1+D2s.t.WTW=1

注:D1为C1的类内方差和,D2为C2的类内方差和

回到顶部

  1. LDA求解方法
    {maxJ(W)=||WTμ1−WTμ2||22D1+D2s.t.WTW=1

{maxJ(W)=||WTμ1−WTμ2||22D1+D2s.t.WTW=1

D1=∑xϵC1(WT(xi−μ1))2=∑xϵC1WT(xi−μ1)(xi−μ1)TW
D1=∑xϵC1(WT(xi−μ1))2=∑xϵC1WT(xi−μ1)(xi−μ1)TW

D2=∑xϵC2(WT(xi−μ2))2=∑xϵC2WT(xi−μ2)(xi−μ2)TW
D2=∑xϵC2(WT(xi−μ2))2=∑xϵC2WT(xi−μ2)(xi−μ2)TW

因此J(W)可以写成:

J(W)=WT(μ1−μ2)(μ1−μ2)TW∑xϵCiWT(x−μi)(x−μi)TW
J(W)=WT(μ1−μ2)(μ1−μ2)TW∑xϵCiWT(x−μi)(x−μi)TW

定义类间距离SB=(μ1−μ2)(μ1−μ2)TSB=(μ1−μ2)(μ1−μ2)T,类内距离SW=∑xϵCi(x−μi)(x−μi)TSW=∑xϵCi(x−μi)(x−μi)T

则:
J(W)=WTSBWWTSWW
J(W)=WTSBWWTSWW

对W求导,并令导数为0
(WTSWW)SBW=(WTSBW)SWW
(WTSWW)SBW=(WTSBW)SWW

令λ=J(W)=WTSBWWTSWWλ=J(W)=WTSBWWTSWW则有:
SBW=λSwW
SBW=λSwW

整理得到:
Sw−1SBW=λW
Sw−1SBW=λW

看到这里就以及很清楚了,我们最大化目标对应一个矩阵的特征值,于是LDA降维变成了一个求矩阵特征向量的问题。J(W)J(W)就对应矩阵Sw−1SBSw−1SB的最大的特征值,而投影方向就是这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将二分类推广到多分类也得到同样的结论,总结具有多个列别标签高维的LDA求解方法:

(1)计算数据集中每个类别样本的均值向量μjμj,以及总体均值向量μμ
(2)计算类内散度矩阵SWSW,全局散度矩阵STST,并得到类间散度矩阵SB=ST−SWSB=ST−SW
(3)对矩阵SW−1SB进行特征值分解,将特征值从大到小排列SW−1SB进行特征值分解,将特征值从大到小排列
(4)特征值前d大的对应的特征向量W1,W2,...,WdW1,W2,...,Wd,通过以下映射将n维映射到d维:
Xi´=(WT1xi,WT2xi,...,WTdxi)T
Xi´=(W1Txi,W2Txi,...,WdTxi)T
参考:《百面机器学习》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obingqianrui/p/11206834.html

相关文章
|
17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机器学习第11天:降维
机器学习第11天:降维
28 0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JAMA | 机器学习中的可解释性:SHAP分析图像复刻与解读
JAMA | 机器学习中的可解释性:SHAP分析图像复刻与解读
114 1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Python | 机器学习之PCA降维
Python | 机器学习之PCA降维
43 0
|
2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挖掘
PYTHON银行机器学习:回归、随机森林、KNN近邻、决策树、高斯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SVM分析营销活动数据|数据分享-2
PYTHON银行机器学习:回归、随机森林、KNN近邻、决策树、高斯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SVM分析营销活动数据|数据分享
20 1
|
8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分布式计算
R和Python机器学习:广义线性回归glm,样条glm,梯度增强,随机森林和深度学习模型分析
R和Python机器学习:广义线性回归glm,样条glm,梯度增强,随机森林和深度学习模型分析
13 0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机器学习-生存分析:如何基于随机生存森林训练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
机器学习-生存分析:如何基于随机生存森林训练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
32 1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机器学习——主成分分析(PCA)
机器学习——主成分分析(PCA)
27 0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自然语言处理
编写员工聊天监控软件的机器学习模块:Scikit-learn在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企业对员工行为监控的需求增加,开发一种能够自动分析员工聊天内容并检测异常行为的软件变得愈发重要。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机器学习模块Scikit-learn来构建这样一个模块,并将其嵌入到员工聊天监控软件中。
162 3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搜索推荐 数据可视化
机器学习中7种常用的线性降维技术总结
上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总结了非线性的降维技术,本文我们来总结一下常见的线性降维技术。
77 6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算法
机器学习中的10种非线性降维技术对比总结
降维意味着我们在不丢失太多信息的情况下减少数据集中的特征数量,降维算法属于无监督学习的范畴,用未标记的数据训练算法。
95 4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