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创业公司要自建机房? 还是自建机房不靠谱?
摘要: 关于自建机房和使用云计算一直都是业内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尤其是临近年底的时候。有朋友@云栖社区,提到这两篇文章,其中的观点都比较鲜明,“要自建”和“自建不靠谱”。推荐给大家。如果有其他看法,欢迎讨论。
近日,梁斌博士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我为什么自建机房?》的文章,圈内人讨论挺多。令我诧异的是现在还有人倡导自建机房吗?不过也有很多人的评论契合我心:梁博士只考虑到了硬件的对比,对于运维、安全、弹性等看不见的部分有些盲目了。同为创业者,我本人也做类爬虫的近似形态业务,出于理科男的好奇心,想聊一聊该怎么看待是否要自建来省钱。
先来看看梁博士列的3年Cost(注意:是硬件成本,不是TCO,人力成本等还没算):
按照三年周期来算,总费用是21490.5元 (最后是9T数据(3块盘))而在阿里云上购买类似配置1年的费用是9873.60,梁博士认为自建机房更合适。基于以上观点,鄙人表示百分之两百不赞同,理由如下:
我们来算算这些产品跟自建机房相比谁更省钱?
然后比对一下两种方案的优劣势
我的选择对象存储OSS+归档存储OAS(日志保持三个月活跃,之后转入到归档存储):每年3TB的日志数据产生,平均到每个月250GB,按照日志活跃期3个月来算,是保持0.75TB的活跃日志数据在OSS,其他数据自动转存到归档存储。最终三年总费用:OSS 1TB*3年=2760元。OAS费用:840元/(TB*年)*(2TB第一年+5TB第二年+8TB第三年) =12600元。三年总费用为12600+2760=15360元。如果全程不使用归档存储,则OSS三年存3TB的价格为5520*3=16560元(阿里云三年购买有折扣),比博士的结果也要低不少。
但如果仅从价格上对比的话,或许看不出优势有多明显,但在隐形的地方一比,云计算和自建机房那是差了一个天一个地了。云服务商的SLA基本都有99.99%,以及看不见的安全保障服务,光是一个弹性扩容的优势就足以让创业团队放弃传统的自建服务器,你想想,如果你预料到某段时间的数据量会大增(比如双11、春运),你是喜欢淘宝赶紧买几台二手服务器然后等过了高峰期后卖掉还是点点鼠标进行弹性扩容,过了高峰期后就释放掉降低成本呢?一切脱离实际场景讨论解决方案的方法都是套路。如果单纯是存储使用频次低的数据,我至少要做个RAID来备份,这是对创业团队负责。
再回到云计算上,其实这不是个案,看到有人点头称道就可以看出大家似乎对云计算有理解上的偏差。云计算不等于服务器,它包含了计算、存储、数据库、网络、安全、大数据等等,是一种全新的资源交付方式,创业者不用重复造轮子,其次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design purpose,正确的使用姿势很重要。在10年前云计算设计之初,本意就是为了企业节省自身的成本(包括TCO, Total Cost of Ownership),让企业把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上,如果真的比“自建机房”还贵,估计Andy Jessy(AWS的 CEO)很早就要去别的公司投简历了。
我们应该认识到,云计算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已经让我们日渐进化那种什么都靠云服务器(例如ECS、EC2)来完成的方式。如:存储靠在ECS上挂载各种磁盘来完成;数据库靠在ECS上安装SQL Server、MySQL来完成;消息服务自己在ECS上搭建Kafka;大数据计算自己买一堆ECS来搭建Hadoop/Spark环境。相对应的,都有各自的云产品实现如云存储、云数据库、大数据云平台。
以上就是我对是否自建机房的整体表述,行文至此。我想到了中国很有特色的的交通工具——电动车,属于非机动车,但也经常在机动车道上看到他们在于大众宝马飙车的英姿,然而绝大部分的车祸又与电动车有关。我想说的是自撰机器是个宝贵的手艺,但是在当下,我们得相信自耕农的效率是不及农业大生产的,享受社会分工带来的整体提升。
用云栖社区APP,舒服~
阿里云对象存储的 带宽费用没算?
另外 自建的貌似可以用很多年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