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摘要一

简介:  我阅读刘未鹏学长的博客文章已经很长时间了,今年过年前买了这本《暗时间》,希望能够充分的理解和学习他思维相关的知识和见解。我在去年也读过了一些书籍,但是都是匆匆阅读,很少有思考和反思;不能光读书,还要进行必要的思考,否则只是海绵型的学习模型,以后要做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我阅读刘未鹏学长的博客文章已经很长时间了,今年过年前买了这本《暗时间》,希望能够充分的理解和学习他思维相关的知识和见解。我在去年也读过了一些书籍,但是都是匆匆阅读,很少有思考和反思;不能光读书,还要进行必要的思考,否则只是海绵型的学习模型,以后要做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理智和情感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一脑还是两脑”的问题。总所众知,我们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不同的半脑的不同区域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那么我们的思维是否也是如此?当我们进行思考或者做出决策时,这些大脑活动都来自于同一个区域吗?
 作者在本章的开始列举了很多因为大脑特定区域受伤而导致失去自控力和行为能力的例子,来证明我们大脑思维的分区域处理。作者将其分为情绪思维和理性思维。不同的大脑皮层区域负责二者,这些区域形成的时间不同。管理情绪思维的大脑皮层几乎从动物时代就存在了,但是理性思维的大脑皮层则是很晚才进化而来的。所以,理性思维区域要弱于情绪思维区域,这就导致了

只要我们的情绪大脑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思维便很容易屈从于情绪大脑发下的命令——把事情往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

 细细想来,这使得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得以解释。比如说,当人们为了一件事情付出了金钱,社会关系,很多很多以后,这些既有的付出便对他们的思维产生越来越强大的影响,我们的思维会被迫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被骗钱的老年人会一次有一次的打给骗子越来越多的钱。在文章中,刘将其总结为

只要一种解释是对自己有利的,我们便不想去推敲和反驳,再漏洞百出的事情看上去也不无可能,而且只要一种解释是有可能的,我们就认定其一定是的,强大的情绪大脑会阻止理性大脑去往深入了想。而对于对自己不利的解释,我们或者忽略,或者则会异常仔细去推敲,抓住一个漏洞则相信已完全推翻了该解释。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会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不加细查,而对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则死抠烂打揪住一点小辫子就不放;同样,我们还会倾向于勤劳收集有利证据,并忽视不利证据。事实是,当我们内心的天平早已经倾斜了之后,看来荒谬无比的理由也变得光辉灿烂,别人很有道理的反驳也能被抠出“致命”漏洞。

 文章的后半部分是关于如何克服这种人类心理的先天漏斗的和习惯的。大脑都是用进废退的,越经常使用的区域会越来越强大。如果你总是用情绪用事,不假思索,那么这种思维习惯便会越来强大,如果你总是理性思考,那么这样的思维习惯也会越来越强大。作者还提到了对于习惯的一些思考。

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习惯中跳出来,必然要依赖于外界的力量——对于心理机制的知识

能够改变既有的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自制是因为情绪大脑并不知道也并不承认这件事情是错误的。举个最稀松平常的例子,去学习还是去玩游戏(并不是提倡不玩游戏,这里只是说在你希望自己能够不玩游戏做点别的事情的那些时候,你能够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纠结半天并败下阵来。),理智上我们倾向于认为学习是件“好”事情,游戏则常常是件“不好”的事情,然而情感上,我们认为学习是痛苦的,游戏是开心的。而开心的的确确就是一件好事情,痛苦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两个大脑模块的声音完全相反。如果你无法说服你的情绪大脑,那么所谓的自制就是强迫和纠结,天人交战,正如前文所说,最后败下阵来的也往往是理性大脑

 习惯的养成单靠自制力确实很难。关于例子,我想到了自己以前尝试早起的事情。每次想要早起的头一天晚上,我都下定决心明天要早起,但是一旦到了该起床的时间,我竟然总是可以找出理由来说服自己不需要早起,这个例子也和作者提出的玩游戏的例子很象,就是情绪大脑战胜了理性大脑。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作者列举了一些自己的学习习惯,很多都很重要,但是我只列出对我感触最大的几条,再加上自己的思考。

看书只看经典,不解释。

做读书笔记,一是将自己阅读的时候的思考总结下来,二是将书中好的例子摘抄下来。我认为,人和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是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广度。

 做读书笔记其实只是形式,重要的总结和回顾!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每天得到的信息量很大很大,我们要学会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思考,将别人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见解。而回顾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所谓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提到思考,我有一个小习惯。利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这样一来往往不知不觉中多出大量的思考时间。

 利用小片时间,很多文章中都有,这些都不提,我想要说的是,人们有些时候不去做一些事情,不是因为他不想做,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可以做这些事情。回想自己的走路和吃饭时候,不过我还是喜欢吃饭就是吃饭,走路就是走路,想那么多,万一吃了墨怎么办?

学习一项知识,必须要问自己三个重要的问题:1它的本质是什么?2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3它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关于习惯的养成,必须要说明的:经常看到有些人评论说,说说容易,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啊(另一个无关习惯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则是因为纸上谈兵不可能算计到所有现实中的因素,但那是另一个问题)。对此我要说的是,做起来当然不容易,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和认识事物的框架是长期积累养成的,并且人们非常珍视自己的信念(英语里面表达不相信某个东西叫做“I don’t buy it”)。从进化心理学上这是有依据的,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信念往往是更靠谱的。只不过可惜的是靠谱不代表最佳,一个信念能让你活下来并不代表能让你活得最好(详见《Mene Genes》,更多的例子参见《How we know what isn’t so》)。我们评判一个信念的标准是satisficing原则(即足够,能行就好,这个术语不是我提的,是大牛Herbert Simon提的),并不是optimizing原则。话说回来,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因为“说”只是理性上承认正确,并没有考虑到我们每个人大脑中居住的那个非理性自我。这个自我以强大的情绪力量为动机,以习惯为己任,每时每刻都驱使着我们的行为。因为它掌握了“情绪”这个武器,所以我们只能时时拿它当大爷。不记得是哪位哲学家说的了,理性是感性的奴隶。那么,是不是就是说无法克服既有习惯了?以我的经验(以及观察到的别人的经验),还是可以的。第一条就是认识到习惯的改变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承认它的难度。第二条就是如果你真想改掉习惯,就需要在过程中常常注意观察自己的行为,否则习惯会以一种你根本觉察不到的方式左右你的行为让你功亏一篑。有一个认知技巧也许可以缓解更改习惯过程中的不适:即把居住在内心的那个非理性自我当成你自己的孩子(你要去培养他),或者你的对手(你要去打败他)也行。总之不能当成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想改变自己。这里转一个认知技巧的例子: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顺便也推荐这本开放电子书)中提到他一个朋友用另一个认知技巧来克服背单词的枯燥的

相关文章
|
8月前
h264编码一帧所用时间
h264编码一帧所用时间
111 0
h264编码一帧所用时间
|
22天前
|
算法
白平衡相关内容,算法
色温: 讨论白平衡,就要从色温谈起,色温顾名思义就是色彩的温度,它指的是绝对黑体从绝对零度开始持续加热所呈现出来的颜色。温度升高,颜色开始从红、橙、黄、绿、蓝、靛、紫,逐渐变化。这些颜色的差异来自于不同波长光线的比例不同,色温越低,波长较长的光线比例大,红色成分就多。色温越高,波长较短的光线比例大,蓝色的成分就多。
25 0
|
2月前
|
算法 前端开发 关系型数据库
1683. 无效的推文
1683. 无效的推文
11 0
|
1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挖掘
图神经网络发Nature子刊,却被爆比普通算法慢104倍,质疑者:灌水新高度?
图神经网络发Nature子刊,却被爆比普通算法慢104倍,质疑者:灌水新高度?
|
11月前
|
编解码 算法 数据挖掘
MIT:用无监督为世界上每个像素都打上标签!人类:再也不用为1小时视频花800个小时了
MIT:用无监督为世界上每个像素都打上标签!人类:再也不用为1小时视频花800个小时了
【音频处理】使用 PolyPhone 软件修正 SoundFont 音源中的不规范音符 ( 设置音符频率校正 )
【音频处理】使用 PolyPhone 软件修正 SoundFont 音源中的不规范音符 ( 设置音符频率校正 )
256 0
【音频处理】使用 PolyPhone 软件修正 SoundFont 音源中的不规范音符 ( 设置音符频率校正 )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一个画面,两条时间线!用AI改写视频不同主角时间,效果堪比大片
一个画面,两条时间线!用AI改写视频不同主角时间,效果堪比大片
168 0
|
搜索推荐 算法 UED
网站更新频率真的很重要吗?不为人知的算法揭秘
网站更新频率真的很重要吗?不为人知的算法揭秘。很多人认为每天更新文章才能让搜索引擎更加喜欢,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频繁更新更加不利于网站排名
网站更新频率真的很重要吗?不为人知的算法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