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进化》读后感

简介: 《合作的进化》读后感   感谢段钊老师的推荐,趁着五一国假我读完了《合作的进化》[1]。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此人最早是一名政治学家,后因研究合作进化问题成名,参与过许多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合作事务,并见证了东西方冷战与苏联解体。

《合作的进化》读后感

 

谢段钊老师的推荐,趁着五一国假我读完了《合作的进化》[1]。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此人最早是一名政治学家,后因研究合作进化问题成名,参与过许多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合作事务,并见证了东西方冷战与苏联解体。

然而,合作不只是政治问题,更是可以牵涉到个人利益的经济问题,甚至有时还是一个生死存亡的生存问题。所幸的是,阿克塞尔罗德与生物化学家W·D·汉密尔顿进行合作,将研究结论从人类社会推广到整个生物世界中。一时间,掀起一股研究合作进化的热潮来。各种时髦新词应运而生,诸如:合作的进化、演进合作、演化博弈论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让各国人民都如此兴奋呢?

一切都源于一个计算机程序模拟比赛。1980年左右,阿克塞尔罗德教授设计了一次计算机程序对决赛,参赛的14个程序来自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数学和社会学等5个学科。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他知道这些学科中的学者熟悉博弈论,所以精心挑选了某些他认为既懂博弈论又能写程序的人,并向这些人发出邀请。

在囚徒困境情景下,14个程序轮流循环对决,为了严谨起见还加入了一个随机“合作或背叛”的程序。最后结果令人惊讶,最简单的“一报还一报”赢得了比赛。不仅如此,若干年后阿克塞尔罗德教授将结果公布出来,又进行了第二次征集。这次有更多国家更多程序参赛,不过获胜的依旧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从中可以看出,有关“重复囚徒困境”的计算机程序比赛得出了极有意思的结果:合作,绝不是那种“打左脸,把右脸也转过去给他”的善良,而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实践。被淘汰的策略不仅仅包括了总是背叛的“小人”策略,还包括了总是合作从不背叛从而被“小人”占尽便宜的“善人”策略、一旦被背叛就永远不再合作的“记仇”策略、完全随机背叛或合作的“任性”策略、过分复杂的“老谋深算”策略……[2]

随后阿克塞尔罗德教授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合作的基础不是真正的信任,而是合作关系的持续性。在有限次短暂的相处中,最优策略一定存在,那就是全部都背叛。这就意味着,如果人们只是萍水相逢,不管对方是否合作,自己选择不合作才是最好的。但是在无限次长期的相处中,虽然没有绝对的最优策略,但在某些条件下,合作才是最优解。当然合作也有很多类型,有主动献媚的,有倾向防御的,有冤大头的,也有机警的。其中只有一种在两次不同的比赛中都却得了第一:一报还一报型。

为什么“一报还一报”能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呢?

因为一报还一报具有如下天生的特质:①善良,一开始与别人相处,它摆出合作的姿态,愿意主动示好以争取进一步合作的机会;②报复,一味的示好就是软弱,只会成为大头而被他人占尽便宜。在存在竞争的场合,软弱就会失败。而一报还一报就不好欺负,一旦吃亏一定让对方也付出代价;③宽容,小偷的儿子未必是小偷,犯过错的人未必还会犯错,普天之下谁能无错?给他人一个改正的机会,有时是更好合作的必要。一报还一报就是这样,你若不犯我,我定不犯你;④清晰,正常智商的人们遇到一报还一报型的对手都能很快明白该如何与之相处,不像有些策略时而看似简单时而看似悬密,让人摸不清参不透,最后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也许“一报还一报”策略并不完美,但它绝对实用。

那么什么样的条件下,合作而非背叛才会自然胜出呢?

这个问题可以被书中称为“初始成活性”、“鲁棒性”和“稳定性”问题来回答。

“初始成活性”回答的是,合作在一个广泛不合作的环境里是如何产生的。阿克塞尔罗德教授认为一个合作取向的行为策略可以通过有意的分析、试错或仅仅是幸运而出现。而合作的出现,只需要两个都能采取合作策略的个体相遇即可。遗憾的是,事实上培育合作并不是如此简单,在一个淫恶的“恶棍世界”中,单独的合作个体无法立足,只会被湮灭。不过哪里有失望,哪里就有希望。只要这样的“好”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不必太大5%足矣,“好人”便可以在“恶棍”圈子里混迹并慢慢感化周围的“坏人”。5%的比例是保证少数采用合作策略的“好人”可以经常见面,利用“好人”之间互的之利对抗他们被“坏人”剥夺之损。

“鲁棒性”,鲁棒是Robust的音译词,表示健壮和强壮之意。它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指标,即指系统在扰动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自己的特征行为的能力。长期的相互关系是合作策略胜出的必要条件。注意,只要关系是长期的便可,不一定双方非得是朋友,书中例举的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与德军在两个战壕中长期对峙,虽说二者是敌人,但“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信念使得敌人之间也产生了彼此的合作,除非上峰下令,否则一般情况下都只是“就某个特定地方进行有规律的开火”。

还有一个问题“已经在持续中的合作又如何能够避免另一方的背叛”,答案就是进行报复。没有能力进行报复,就没有能力保卫自己。有时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有时防守也是最好的进攻。所以说,没有能力进攻的防守,是守不住的。保护合作的可靠手段就是打击“犯罪”。本可以友好相处,对于贪图小利占便宜的人,要能够予以有力的还击,这些人才能收敛、才不敢再次冒犯。

因此,合作可以发展出友情,但最初一定不是友情,所有打着友情的名义谈合作,大多都是骗人的伎俩或是暗伏的陷阱。

那么如何培育合作呢?

阿克塞尔罗德教授简明扼要地给出了回答:不要嫉妒,不要首先背叛,对合作与背叛要予以回应,不要耍小聪明。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如何促进合作,合作的社会结构以及回报的鲁棒性等。但是就我而言,我十分关心的问题是:

这个结论是否如其所言“广泛成立”?

虽说研究结论对于一切生物界都适用,但研究本身确是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囚徒困境,对于有限次博弈来说,结果很悲观,人们最好采取敌对之势才是上策;对于无限次博弈而言,结果很客观,不论人们采用什么对策,善良的对策总是最后的赢家,而且这种合作可以但不必出现于血缘关系中。问题就是现实世界不只有囚徒困境,还有更多非囚徒困境的困境。囚徒困境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抽象模型而已,它来自现实但不能回退为现实。现实世界,在合作与背叛间,往往有更多的选择,比如某大国常备的“弃权”。虽然研究的确揭示了合作演进的机理,但此机理是无法直接照搬到生活中的。因为现实太比模型复杂得太多。

这个结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推广性?

我觉得虽然结论无法直接施用,但其适用范围却很大,起码在观念上应该明确利益的最大化来自双方合作而非对抗,此谓“双赢”。在谈判时,可以将最终目标分为好几个小段,分段谈,增加交流机会与默契,这也正合了某本推销秘籍中的金玉良言“取胜之道不在一口吞掉狮子”。

不过现实中的人同时也是复杂的,既有合作之趋又有私己之念,人的行为也经常矛盾,常常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之间徘徊。《白鹿原》中有过这样的描写:

圣人能看透凡人的隐情隐秘,凡人却看不透圣人的作为;凡人和圣人之间有一层永远无法沟通的天然界隔。圣人不屑於理会凡人争多嫌少的七事八事,凡人也难以遵从圣人的至理名言来过自己的日子。圣人的好多广为流传的口歌化的生活哲理,实际上只有圣人自己可以做得到,凡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房是招牌地是累,按下银钱是催命鬼。」这是圣人姐夫的名言之一,乡间无论贫富的庄稼人都把这句俚语口歌当经念。当某一个财东被土匪抢劫财宝又砍掉了脑袋的消息传开,所有听到这消息的男人和女人就会慨叹着吟诵出圣人的这句话来。人们用自家的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的许多银钱催命的事例反覆论证圣人的圣言,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身体力行。凡人们兴味十足甚至幸灾乐祸一番之後,很快就置自己刚刚说过的血淋淋的事例於脑後,又拚命去劳作去挣钱去迎接催命的鬼去了,在可多买一亩土地再添一座房屋的机运到来的时候绝不错失良机。凡人们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而又不真心实意实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永远成不了圣人的缘故。

世事无常,如果像作者所说,能够通过增加人与人之间的长久联系来增强合作,同时毋庸置疑的也是这会出现吃大锅饭、坐顺风车的现象。有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不是囚徒困境的小格子就能表述清楚的,大家都是同事,需要长期合作,但一报还一报的合作策略虽然平均最高却总是比对手分低,如果领导只有一人能当。谁想通过合作来培养他人成功?如何能改变这些人的囚徒困境收益值?如何能通过教育自己让他人成为领导,或者如何教育他人让自己成为领导?除非这个人没有下进心,也没有上进心。

所以,在我看来,有得必有失。如果说上天最大,那么上天安排的这个规则便比公平还公平。在这个游戏规则下,没有成王也没有败寇,有的只是选择。也许这就是人生,虽然它需要与人合作,但我坚信它也需要与人不合作。

是以为感,成以为文。

 

刘 凯      

2013-5-6,于桂子山

 



[1]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8).

[2]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421768/.

相关文章
|
3月前
|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回望做大模型一年后的感悟
本文为转载,就不计入我的一月更文计划中了。本文作者:刘聪NLP , NLP算法工程师,专业炼丹师。原文链接见:https://mp.weixin.qq.com/s/CfAY8FCrQKKIrQx3U10EcQ
|
传感器 人工智能 机器人
今日读书:创新之巅未来十年重构商业的六大战略性技术
今日读书:创新之巅未来十年重构商业的六大战略性技术
177 0
今日读书:创新之巅未来十年重构商业的六大战略性技术
|
Web App开发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观点|企业挖角 AI 教授是不是「原罪」?
  AI 学者该不该在企业挂职?挂职的话,精力又该如何分配?这些问题随着 AI 的全面火热在学界频频被提起。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交锋,要属去年 8 月份 Yann LeCun 与 UC 伯克利大学 Ben Recht 为首的教授们分别对此撰文表达截然不同的立场:前者认为这将有助于「推动 AI 的创新」,后者则认为这将「扼杀、冷藏」创新。   近日,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副教授 Ariel Procaccia 同样撰文表达了自己对于企业过度招揽 AI 学者现象的忧虑,只是他并未偏颇早前的任一立场,而是呼吁大家一起找到摆荡于两者之间的「可持续性模式」,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156 0
|
云计算 开发者 5G
湖畔第一大脑蒋烁淼:爱技术也爱创业,技术创业机遇三部曲
阿里的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经常被很多合作伙伴深深印在脑海中。蒋烁淼,作为上海驻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马云湖畔大学第一期学员,公认的“湖畔第一大脑”,驻云创立6年来,拥抱变化是老蒋的常态。今天,老蒋将分享他在云计算领域10年磨炼的几点感悟。
1408 0
|
人工智能 安全 中间件
十五年了,蚂蚁为何执着攻坚这两个技术堡垒?
近日,蚂蚁金服副CTO 胡喜应邀做了《蚂蚁金服十五年技术架构演进之路》的演讲,分享蚂蚁金服对金融科技未来的判断,并首次对外公开蚂蚁金服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以及 BASIC College 项目。
3706 0
|
存储 分布式计算 大数据
专访20年技术老兵云郎:16年峰回路,每一步都是更好的沉淀
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经理,3次峰回路转,这条路,他走了16年 一个懂技术的产品,更有底气和研发“叫板” 一个具备产品思维的技术,更明白未来的方向
789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