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金融的十大谎言与真相

简介:

P2P命运很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的热潮,P2P命运不好,刚刚发芽,就碰上了信贷危机频发的寒霜。高利贷倒下了、融资担保公司倒下了、小贷公司倒下了,野蛮生长的P2P没有道理不倒下。

来源:开鑫贷

作者:嵇少峰

(作者简介:嵇少峰,曾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系统从事金融监管工作十六年,后加入私募行业并创建某融资担保公司,现为江苏金东小贷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小贷行业资深培训师。)

拙文《为什么说99%的P2P金融平台即将死亡》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行业内外众多人士吐槽。我原以为砸大家的饭碗会引起行业公愤,但奇怪的是,行业内人士赞同的极多,反而是外行特别是屌丝投资人骂的热闹,破坏了我善意提醒投资人的初衷。

当前信贷风险频发,金融机构不良率迅速上升,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倒闭声不绝于耳。尽管中央银行及政府反复对商业银行施压,以促进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但由于面临的信贷风险太大,金融机构投无可投,贷款余额实际上不增反降。

与此同时,P2P行业却逆势而起,新增平台数、月度成交量、贷款余额迅速上升。行业在这种时期选择放量增长,正如熊市做多,完全不是聪明之举。

仔细分析其中情形,似乎也只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一是经济下行银行提高了风控要求,导致P2P承接了大量传统金融机构转移过来的信贷需求及风险;二是众多难以生存的企业及骗子在网上寻找资金;三是老平台面临巨大的承兑压力,被迫用庞氏骗局来维系生存;四是众多不明就理的玩家莽撞加入。

看来,对这个行业认识真正清醒的只有从业人员自已。P2P金融之所以看上去这么热,更多的源自于各种媒体的扎堆以及一些妄图一夜成名的创业者和骗子的鼓噪。我试图从一些更具体的数据入手,以揭批那些有代表性的谎言与真相,让大家真正冷静下来,踏踏实实地思考P2P的未来。

谎言

谎言一:我国P2P金融交易规模很大,有颠覆传统金融的可能。

媒体普遍认为,2013、2014年中国的P2P借贷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未来不可限量。截至2013年末全国各类线上P2P平台数量接近700家,较2012年的110家增长了5倍多;截至2014年9月,全国各类P2P借贷平台至少已达到1483家,2014年贷款成交量为2400亿元(网贷之家及零壹财经数据)。

几乎所有的P2P平台都大肆宣传自已的成交量,实际上信贷行业公认有价值的业务数据是贷款余额,因为只有贷款余额与贷款积数才是体现收益及规模的主要数据,成交量可以通过短期滚动发放甚至用“秒标”生造出来,而贷款余额才是硬道理。

真实的情况是,截止2014年9月,网贷之家统计的线上1483家P2P机构的贷款余额仅为646亿元,其中信贷规模最大的陆金所一家贷款余额为69.8亿元。

这个规模很大吗?

平安银行(陆金所的母公司平安集团旗下的上市银行)2014年上半年度报告显示,该行共有566家营业网点,共9382亿元的贷款余额,去掉不发放贷款的部分网点及自助设施,实际上平安平均每家信贷网点贷款余额一般不低于30亿元。也就是说,陆金所的贷款余额大约相当于平安银行一家中等规模线下网点的贷款余额。陆金所尚且如此,其它P2P平台也就无需多说了,何况网贷之家的信贷数据中,应该还包括大量无良机构的自融、假报贷款。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9.58万亿元,P2P金融平台合计贷款总额大约是其千分之一。

在美国更是如此,LendingClub现在撮合的贷款余额约10亿美元(占全美P2P市场的75%),而2014年二季度美国银行业贷款余额为8.1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全美P2P市场贷款余额约为传统银行业贷款的万分之一点六。

通过上述对比,相信大家应该看到,P2P远没有我们感觉到的那么大规模,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纯属九牛一毛,说颠覆银行,为时过早。

谎言二:P2P可以代替绝大多数传统信贷产品,未来的市场空间极其巨大。

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具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及创业人群,与美国市场相比,中国P2P的发展空间巨大,中国P2P的融资能力类似于银行的存款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向各种借款人输送资金,可以凭借越来越大的规模与传统金融机构分庭抗礼,并替代更多的传统金融产品。

从理论上讲,只要有资金来源,当然可以对应各种资金运用及信贷投放的形式。但是,大家一定不要将网上吸收资金的能力与银行的存款当成同等性质。

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公信力不足,网上募集的资金成本远远高于银行存款(传统金融机构受政策所限不能直接从网上募集高息资金),且总量、稳定性不强。对于金融而言,可持续的、有规模的信贷市场,一定要具备相对安全的信贷产品及合理的存、贷款利率。

P2P平台的高利率,直接将自已划入了次级贷的市场中去,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本不在一个竞争圈里。票据贴现、应收帐款保理、融资租赁,P2P看似无所不能,都可以嫁接,但是一旦加上那么高的资金成本,一切的一切就又变成了空中楼阁,这就是当下P2P金融不得不面对的“天使的诅咒”。

这些所谓的P2P金融创新,在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果希望能有市场,一般都要依靠放松风控手段、牺牲安全性来维持,或者干脆就是做个样子,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就是明显的代表。P2P在次级市场中寻找相对安全的客户,就如同在菜市场剥下的烂菜帮里寻找能吃的食材一样,即使能活下来,必然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

正如LendingClub一高管对组团前来求经的中国P2P大佬们吐槽:“我们其实很苦逼,做着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还经历了艰难的合法化,我们做的就仅仅是信用卡的过桥贷款……”。

大家仅看到中国宏大的人口基数及众多的中小微企业,谁又看到美国庞大的消费金融市场与极高的人均收入带来的巨大负债能力。

中国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非常旺盛,但安全、合理的信贷需求就呈几何级数地减少,其客户获得成本及风险辨识成本又非常之高。如何高效、低成本地从庞大的客户群中找到你的安全信贷客户,又要打败竞争对手与客户达成交易,这才是中小微信贷机构最大的难题。

截止2013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21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4%,在这个领域,中国的银行家们已经做出了辛苦的努力、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与教训,只是大都跨不过风险与效率两难的门槛,P2P就能轻易跨过去吗?

抵押、担保是银行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并不表明银行都是风控的傻子。过分夸大中国P2P市场的空间,导致大家一哄而上,是极不理智的,正如当年的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现在的P2P正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谎言三:P2P是普惠金融的急先锋,是金融业的道德楷模。

据融360最新报告,业内瞩目的P2P小微贷款行业有九成的信贷产品月综合利率超过2%,为真正的高利贷。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的当前的平均利率为18.18%,还不包括大量的担保费、服务费、保证金、提现费等。

这就是说,当下绝大部分P2P平台打着普惠的旗帜,干着高利贷的买卖,实际上属于信贷盘剥,是普害金融。一方面借款人吃力地支付着超过本身经营利润的高额利息,另一方面是投资人承担着极大的风险,而在其中得利的只能是借款不还的骗子或无良的平台。

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ial)本意是每个人应该拥有及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是从人权角度出发的理念,并不是指每个人都应该借到贷款。对于创业者或社会弱势群体来说,最缺少的往往不是资金,而是盈利的技术与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做生意、办企业,对不具备管理、经营能力的人来说,为其提供贷款的最大可能,就是让其因负债而变的更穷,他们甚至连利息都挣不回来,中国的小微企业极高的死亡率非常能说明问题。

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实有企业1322.54万户,其中存续时间5年以下的企业652.77万户,占企业总量的49.4%。报告还显示,企业规模越大,存活率越高。

美国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被中国众多金融机构当作小微信贷楷模的美国富国银行,其小微贷款客户中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不低于90%,也就是说它服务的对象范围也极为狭窄,谈不上普惠。

对更多的人来说,认真打工、跟随有能力的企业家成长才是幸福。如果打着道德的旗帜,希望让信贷遍及每一个人,甚至有人用复利、分期还款、等额本息等手段掩盖高息的事实,用较高的违约成本迫使弱势群体或不了解金融产品的人偿还本不该借的小额或消费贷款,其剥削、欺骗大众的本质,更是荒谬无耻(目前几乎所有的分期还款的小额、消费贷款,复合利率均接近或超过年化24%,但是绝大部分借款人都不清楚)。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所有企业都有创业及负债做大的冲动,如果过分放松审贷条件及淘汰机制,让高息冲破风控的底线,那么这种借款将会极大地伤害借款人,伤害这个社会,看看当下众多的高负债危机企业就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除了负债率外,决定信贷善恶的另一个简单标准就是利率水平,当一种信贷产品利率远远高于社会各行业平均投资回报率时,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它就是恶性的或小众的,即使这种高息贷款能够求助极小一部分人,让他们度过创业危险期或频死而复生,但是大数法则一定会剥去其道德的遮羞布。

谎言四:P2P平台运营成本很低,与银行相比,优势明显。

我们看过很多的报道,开一家P2P网贷平台,只需要找一个系统代理商,买个几万、几十万元的通用软件,然后注册一家公司,十来个人,就可以上线运营,成本极低。但是,这种平台能安全运营吗?

21世纪经济报道曾详细调查过一些涉足P2P平台的上市公司。一个P2P平台的必备团队是IT团队、理财团队、放贷团队、贷款审核风险控制团队、线上品牌和网站推广团队以及行政人事等支持团队。

如果没有这些团队,那必须把这些服务外包给其它公司,这些公司在承担这些费用的同时,一定是要从P2P投资人或借款人的利差中获得补偿的。目前中等规模、相对安全的P2P平台,能够获得的利差及中间费用不般不超过贷款余额的3-5%(消费类小额贷款利差较高,但其管理成本、风险成本也更高),而分摊这种平台每年约2000-3000万元以上运营的成本,最起码的贷款余额为8-10亿元(更小的平台由于成本无法分摊,更无法生存),这仅仅是运营成本的测算。

如果这个平台同时为项目提供担保,按当下融资担保公司平均10%的不良率(收回一半)计算,那么10亿元担保贷款带来的代偿费用要达到5000万元以上,有的P2P平台尽管引入了第三方担保,但这个成本一定是这个生态链必须承载的。

由于P2P利率远高于一般的融资担保公司,其风险成本更高。有实力的平台依靠烧钱或借用母公司或其它资源分担其中的运营成本、风险成本,无实力的平台只能靠自融、非法集资等手段制造现金流来支撑,这就是那些本来希望好好发展的P2P平台迅速烧光资本金最终倒闭的根本原因,真正能用很低成本开办P2P平台公司的,只能是骗子。

谎言五:P2P平台利用大数据手段及国内外先进的风险控制模型,对客户进行风险辨别,将风控成本降至银行平均成本以下。

真实的情况是,现在几乎没有哪家P2P平台是主要依靠大数据手段直接对客户进行风险筛查的,即使有一些数据分析的过程,也与传统金融机构相仿。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入库人数及入库信息极其有限,远远不足支撑对客户信用度的综合判断。我国的P2P主要客群是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而这部分客户的信息复杂、情况多变,根本无法采集到详细、准确的数据。

中国行政管理部门各自为阵,工商、税务、海关、环保、产权登记、法院等数据互不相通,企业实际控制人与法人信息分离,根本无法形成全面的中小微企业信息库,也没有哪个机构有能力去协调处理。

同时,企业帐户资金与个人卡之间随意往来,会计财务管理混乱无序,现金结算行为过多,这一切使得我们对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信贷风险研判无据可循,在此情况下奢谈大数据风控只能是缘木求鱼,最多只是寥寥几家特殊生态圈企业的装饰品而已。

目前能够通过互联网手段采集的信贷风控相关数据,一般为客户的网上现金流、操作习惯、消费记录、社交信息、交易流水、客户评价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客户的信用数据。但是如果说仅仅根据这些就能作出风险评价,未免过于草率。

一般情况下,可靠的数据源必须需要最少三至五年的沉淀,它要求实施者占有足够多的同类及细分行业数据以供比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科学、实用的统计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此同时,有效数据中往往又夹杂着数以百倍的海量垃圾信息及隐私保护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技术成本及实施难度。因此,将大数据通过科学的模型与中小微企业信贷审查系统相联通,势必是一个极其艰巨的工作。

所以说,现在的P2P金融没有多少大数据可依托,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也不会有。社会化、规模化的个人及企业信用数据系统的建立,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更需要顶层设计及各种制度的安排。对于当下的绝大多数P2P平台来说,现在既不拥有大数据风控手段,其短暂的生命更是等不到信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真相

真相一:中国与欧美等国P2P完全不是一个概念,Lending Club与中国的P2P根本不是一个玩法,更不是同一个盈利模式。

尽管两种P2P都套用了同一个名称,看上去都是通过互联网手段来解决借款人与出借人的信息对接,实际上,无论是在客户对象、产品设计,还是在盈利模式上,两者均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由于中国绝大部分P2P平台均直接或间接介入了担保,负载着极高的风控成本,在网上获得资金价格居高不下的前提下,原本希望通过打破金融垄断而获得类似于传统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一下子归零甚至大多已成负数,毕竟利率的上限是存在安全边际的,中国的P2P平台基本失去了盈利的可能。

Lending Club的80%以上的贷款是用于消费者的再融资和清偿信用卡,在美国这个过度消费的国家,这种需求是长期而稳定的,且存在与银行利率的正方向利差。LendingClub不介入任何形式的担保,又依靠FICO等现有低成本资源解决了风险信息筛选的问题,相比传统银行有着成本和利率上的优势,这才使得它的盈利有了可能。尽管这样,Lending Club也是经过了若干年的努力,达到相当的信贷规模后刚刚实现盈利。

中国人的传统消费观,使得国人很少超期使用信用卡或利用信用卡循环透支,缺少类似LendingClub的市场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欲望强烈、缺乏耐心的中国P2P平台,直接转向了中小微企业信贷市场,而这个市场由于过高的风险识别成本和贷款不良率,连传统金融机构都避之不及,大都用资产抵押或担保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及效率问题。

而成本、规模、经验都处在弱势的P2P金融平台,目前也无法用互联网工具或其它更有效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难题,只有纷纷走向线下或寻找线下的合作机构。当中国的P2P主要依靠线下手段、线下资源来进行信贷客户的风险控制时,它的互联网创新力和竞争力就所剩无几了,而且这种线下的成本又成为压倒P2P盈利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来对比一下双方的运营模式。

2012年以来,Lending Club贷款发行量累计超过20万笔,平均利率约为13%,减去5%违约率和1%的费用,多数投资者的平均回报率为7%,而同期美国银行信用卡透支平均年利率为18%左右,存款利率一般不到1%。Lending Club对借款客户要求的FICO评分一般为700分左右,而美国只有58%的居民FICO评分在700分以上。Lending Club有足够的利率空间来吸引相对优质的借款人,它的盈利模式极其明了。

反观我国的P2P金融平台,发放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消费贷款,平均利率20%,违约率大约为12%(后文有测算),担保费等中间成本约3%,平台运营费3%、支付给投资人资金成本12%,这个公式已经出现了-10%的亏损。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不超过12%,又吸走了相当多的安全客户,中国的P2P根本没有利率空间来优选相对安全的借款人。中国绝大部分P2P即将死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它们现在的商业模式正如中国的民营融资担保公司一样,本质上就没有多少生存空间。

真相二:中国P2P行业的不良率已达到了接近让投资人收益全无的状态。

中新网记者统计,近两年来仅浙江34家问题平台就吃掉了投资人20亿元以上的投资。

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的数据,2013年至今约有60家P2P平台20亿元的待收金额进入了危机状态。因无法有完整准确的全面数据,我们只能根据上述情况测算大概每家问题平台会产生不良贷款3000-5000万元。那么实际发生的200家以上的问题平台应给这个行业带来了60-100亿元的不良贷款及损失。我们再把当下所有平台约600亿元的贷款余额,参照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不良率2.4%测算(其实不可能这么低),那么行业合计不良率最少不低于12%。

我们再用另一个逻辑来验证上述P2P的不良率的计算结果。按通常理解,P2P平台的不良率,应不可能低于官方许可的融资担保公司及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业平均不良率,毕竟融资担保公司及小额贷款公司还需要接受政府相关部门及合作金融机构的准入审批及监管。相比之下,不受监管没有门槛的P2P平台,其从业人员中的骗子及外行势必带来更多的不良率。当下各地数据均反映融资担保公司及小贷公司的不良率不低于10%,因此我们测算的P2P的不良率12%应是合理数据。考虑到P2P平台收回不良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仍会挽回一些损失,我们将现在P2P平台600亿元贷款余额中可能存在的直融及骗子贷款损失相抵销,两者都不列入计算范围。

这样,我们又回到了上文的那个计算公式,平均利率20%,贷款不良率12%,担保费等中间成本约3%,平台运营费用3%,最后投资人能得到的收益为最终利息回报大约为2%。这个推算尽管不严谨,但应该还是有一定逻辑基础的。这种推算甚至还乐观地用沿用了银行业的小微企业不良率来计算当下P2P贷款的质量,据我们实际掌握的情况,银行现在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最少还要在其公布的基础数值上乘以二,如果这样计算,那P2P投资人的回报率基本接近于零。

这么看来,当下的P2P金融行业,对投资人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赌场,只是赢家仅能获得20%左右的投资回报,而输家则是血本无归,按赔率来说,这个市场甚至连赌场都不如。

这个结论是就当前市场平均概率而言的,其中当然有行为谨慎、优选平台的投资赢家,而更多的则是没有风险意识、缺乏金融常识的弱势群体以及很多刀刃舔血的贪婪输家。

真相三:健全的征信体系离我们其实很遥远,FICO评分也不是万能的。

大家普遍认为,当下困扰P2P平台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缺乏社会征信系统的支撑,似乎只要征信系统一建立,做金融、放贷款就易如反掌了。

美国的FICO个人信用评分系统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已经成为了美国个人信用评分事实上的标准,加之美国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共同促成了美国相对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尽管这样,美国的LendingClub贷款违约率还是曾经达到过14.81%的历史高位,现在一般维持在5%左右的水平(与国家经济景气周期密切相关)。

美国个人信用资料收集范围广,来源渠道多,持续时间长,内容变化快,但如何保持和维护个人信用资料的准确性、公正性就一直是困扰美国个人信用制度的难题,FICO也倍受大家争议。与美国相比,我国银行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建设严重不足。

美国的信用局每月进行20多亿份信用数据的处理工作,我国要达到美国现在的这种状态,估计没有五到十年全力的建设,基本没有可能。这仅仅是个人信用体系,如果中国的P2P目标对象大部分锁定中小微企业,那征信系统的建设目标更是遥不可及,因为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提供可直接用于信贷决策的小微企业的征信评分系统。况且即使我们学到了美国的模样,就能随心所欲地发放贷款了吗?LendingClub的不良率哪来的?

真相四:P2P平台做供应链金融只是看上去很美,过度的供应链金融就是耍流氓。

现在一众的P2P平台在无法解决产品标准化及安全性后,突然发现了供应链金融、保理产品这个貌似安全、空间巨大的信贷市场,至今也未见多少负面评价。

我不否认供应链金融对社会的贡献,但时至今日,过多的银行及其它信贷资金已经进入供应链,甚至变成了很多大企业的盈利模式,变成了其盘剥小微企业的帮凶。众多金融、类金融产品扎堆供应链,大有重演钢贸商被贷款撑死的态势。

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契约精神,以一般的大型商超(或大型网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商)为例,正常情况一个月左右结算一次中小供应商的货款,将应付款帐期保持在一两个月以内,本身就是应遵守的商业道德,在此情况下,一般供应商并不需要多少资金周转。

而现在,几乎没有几家大型平台商会及时、完整地支付上游中小供应商的货款,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拖延至半年的付款比比皆是,尽量占有供应商资金去投资房地产等暴利行业已成为很多平台商盈利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在供应链金融不发达时,这些巨头为维持供货商生存以保证自身运转不受影响,一般不会过分扣压应付款,而现在,一众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使得这些巨头在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有理由、有办法去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占用量及时间,而这些金融产品的成本必然由供应商及消费者买单。许多巨头与一些金融机构勾结,赤裸裸地从供应商手中赚取利差,甚至自建P2P供应链金融平台,一方面拖延付款周期,一方面提供所谓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纯粹的流氓。

还有部分平台商与供应商相互配合,联手套取金融机构的资金,使供应链金融成为其融资工具之一,长期下去必会导致钢贸融资的覆辙。

实际上P2P平台做供应链金融难度很大。一方面,由于P2P的利率过高,使一些优质安全的平台商无法接受其成本,当下大型商超、大型电商的供货商销售净利润率一般不超过3%,算上一年4个生产周期,其净资本回报率不超过12%,P2P高成本资金介入其中很难运作。当然这其中也不是没有一点缝隙,P2P与传统银行竞争供应链金融的配套市场,只能从降低客户门槛及放大保理额度入手,P2P平台审贷效率及灵活性在这个稳定的生态链中优势并不明显,而前两种手段都会导致信贷风险的发生。另外,P2P平台在与平台商合作过程中基本没有话语权,所有数据、风控、审查、利率均受制于它人,平台商可以随时切换合作伙伴,而P2P对此无任何制约措施。

一般情况下,银行与平台商的供应链金融合作,是把平台商作为综合授信客户来管理的,这些平台商一般在这些银行都有大量的贷款,银行对平台商的信贷审查及风险控制是遵循一定的安全规则的,也会限定供应链配套总额的上限,毕竟大型企业也是有死亡及倒闭的可能。而P2P机构想审查或制约这些平台商,只能是痴人说梦,P2P对平台商根本不可能存在授信机制,只能赌平台商是不是看上去很大、很安全。

当然,一个可靠的做法是与平台商变成真正的利益同共体,但本质上存在对立议价行为的甲、乙双方,如何能亲如一家?即使真正在资本上成为一家,那加在一起的成本又会让平台商本身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P2P机构又如何能用这种方式跟更多的平台商合作将信贷规模做大?

真相五:P2P金融平台在国外是受到严格监管的,而不是大家想象的高度自由。

中国P2P群魔乱舞的无序现象,是金融监管体制不顺及监管效率低下的充分体现。LendingClub于2007年8月网站正式上线,2008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将其列入监管视野,导致其于次月就关闭投资部门业务,进入长达6个月的SEC注册静默期,直至符合相关监管规定。

在接受SEC监管之后,P2P平台每天都要至少一次或者多次向SEC提交报告。P2P平台需要将每天的贷款列表提交给SEC,保证当有消费者对P2P平台提起法律诉讼的时候,有存档的记录来证明是否存在错误信息误导消费者。

2013年,英国草拟出了针对P2P行业的法规,并于2014年4月正式生效并启用,成为全球第一部P2P行业法案,由英国金融市场监管局(FinancialConductAuthority)负责监管。在英美相对宽容的政府行政环境下,两国对P2P的监管尚且如此严格,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却迟迟出台不了监管政策,放任P2P野蛮生长,听任老百姓被骗子盘剥,其反应过慢、动作迟缓理应受到批评,绝不能用支持新生事物、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培养投资人风险意识等几句大话来推脱。

总结

P2P发展至今,除极少部分敬业守信、依托独特资源发展的平台外,绝大部分已经异化,这种异化绝不是良性发展的优化,它彻底将自已的盈利模式推入了死亡的陷阱,另外由于监管缺失导致骗子横行,沦为非法集资的极佳温床。

我不反对革新,也不认为Lending Club的模式就是最优秀的、不可改变,但是任何变革必须以有利于社会为前提,以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为基础,P2P金融创新一定要拿出自已的干货来,才能从传统的金融市场分一杯羹,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出手制定规则,以利于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

中国经济未来的几年在底部徘徊甚至持续下行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大量中小微企业面临着产业必须转型、亏损无法扭转、赢利模式破产的困境,陷入了生产是亏、关门是死的死局。贷款只能延缓其死亡的时间,并不能改变其死亡的命运。P2P贷款的利率之高,与中小微企业利润的纸薄形成巨大的反差,P2P当不了救世主,甚至连自己也救不了。

金融是一个周期性行业,随社会景气程度高高低低,亏亏盈盈,而存活的关键在于你在秋天是不是储备了足够的粮食。

P2P命运很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的热潮,P2P命运不好,刚刚发芽,就碰上了信贷危机频发的寒霜。高利贷倒下了、融资担保公司倒下了、小贷公司倒下了,野蛮生长的P2P没有道理不倒下。我只希望上天给这帮官方金融的新教徒、民间金融的守望者留下更多良性的种子。

冬天到了,P2P你准备好了吗?

相关实践学习
简单用户画像分析
本场景主要介绍基于海量日志数据进行简单用户画像分析为背景,如何通过使用DataWorks完成数据采集 、加工数据、配置数据质量监控和数据可视化展现等任务。
SaaS 模式云数据仓库必修课
本课程由阿里云开发者社区和阿里云大数据团队共同出品,是SaaS模式云原生数据仓库领导者MaxCompute核心课程。本课程由阿里云资深产品和技术专家们从概念到方法,从场景到实践,体系化的将阿里巴巴飞天大数据平台10多年的经过验证的方法与实践深入浅出的讲给开发者们。帮助大数据开发者快速了解并掌握SaaS模式的云原生的数据仓库,助力开发者学习了解先进的技术栈,并能在实际业务中敏捷的进行大数据分析,赋能企业业务。 通过本课程可以了解SaaS模式云原生数据仓库领导者MaxCompute核心功能及典型适用场景,可应用MaxCompute实现数仓搭建,快速进行大数据分析。适合大数据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 大量数据需要处理、存储和管理,需要搭建数据仓库?学它! 没有足够人员和经验来运维大数据平台,不想自建IDC买机器,需要免运维的大数据平台?会SQL就等于会大数据?学它! 想知道大数据用得对不对,想用更少的钱得到持续演进的数仓能力?获得极致弹性的计算资源和更好的性能,以及持续保护数据安全的生产环境?学它! 想要获得灵活的分析能力,快速洞察数据规律特征?想要兼得数据湖的灵活性与数据仓库的成长性?学它! 出品人:阿里云大数据产品及研发团队专家 产品 MaxCompute 官网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odps 
目录
相关文章
|
区块链
《《技术的乌托邦还是商业的潘多拉魔盒?》比特币研究报告》电子版地址
《技术的乌托邦还是商业的潘多拉魔盒?》比特币研究报告
《《技术的乌托邦还是商业的潘多拉魔盒?》比特币研究报告》电子版地址
|
编解码 物联网 vr&ar
人生在于学习,来看看科技界 2015 年十大『黑话』
互联网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话语体系。人类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步伐,如果一个月不上网,许多词都会不认识。科技圈向来是一个盛产『黑话』的行业,B2B、B2C、P2P、O2O、C2C……各种『2』就是例子。那么,为了让你跟上时代,雷科技盘点了2015年已经流行,或者我们预测即将流行的一些科技黑话。
183 0
人生在于学习,来看看科技界 2015 年十大『黑话』
|
算法 区块链
《技术的乌托邦还是商业的潘多拉魔盒?》比特币研究报告
如果只把比特币耗费电力的挖矿机制换成一个类似随机抽签的算法,其实对比特币的去中心,匿名化,不可撤销等特性并没有影响。但是脱掉这这层高科技的外衣,比特币的骗局可能更容易被人识破。
158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