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各期概要

简介:        一直以来,我对于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是无比的崇拜。社会能够发展,他们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正因为如此,我才在近两年来充当了一个“准科研人员”的角色;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选择“软件研发工程师”的岗位。

       一直以来,我对于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是无比的崇拜。社会能够发展,他们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正因为如此,我才在近两年来充当了一个“准科研人员”的角色;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选择“软件研发工程师”的岗位。


       在2011年四月份,我加入了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成为一名学生会员。随着2012年的到来,我加入CCF已经有大半年了。在这期间,我每个月都会收到会员部发送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电子刊(pdf版本的)。每一期里面都包含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热点。我从中获益颇多,不仅是专业技术或科研实践方面,更多的一种精益求精、不懈努力的态度。


        以下,我对各期内容作一个简介,也算是回顾去年所学。


        2011年第四期的主题是“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该技术将数据映射为视觉符号,为人们提供了交互理解高维度、多层次、时空、动态、关系等复杂数据的手段。


        2011年第五期的主题是“生物特征计算”。该技术旨在实现人体生物特征的自动感知与分析,建立生物特征与人的身份、情感、行为、健康状况以及美学评价等对应关系的可计算模型。


       2011年第六期的主题是“电子服务与务联网”。“服务”与“计算”的深入融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现代服务业、服务学、电子服务、云计算、物联网、务联网以及服务工程等研究,推动了服务计算领域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


       2011年第七期的主题是“数据密集型计算”。数据是宝贵的财富,而从海量数据中获取信息却要让人们花费更大代价,以致于现有的计算机处理能力都不能满足数据处理需求。结合海量数据特征,研究者给出了许多解决方案。本期介绍了数据密集型计算的挑战、系统结构、编程模型、应用和数据中心的建设。


       2011年第八期的主题是“可穿戴计算”。真实自然地增强人与计算机交互的手段是可穿戴计算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的学问涉及到对人感知能力的理解和对计算机人机接口极限的应用。如何让计算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让计算如影随行?本期专题力图全面介绍可穿戴计算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领域。


       2011年第九期的主题是“计算系统虚拟化——原理和技术”。计算系统虚拟是当今的技术热点。它可灵活地构建满足多种应用需求的计算环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和普适化的计算资源使用环境。本期介绍在“原理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情况,介绍虚拟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该项目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评测验证和应用示范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2011年第十期的主题是“计算系统虚拟化——评测和应用”。本期继续展示在虚拟计算系统的性能评测和应用示范、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虚拟化与云计算的时代已经来临。虚拟化技术是构建云基础架构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花时间进行研究。


       2011年第十一期的主题是“人机交互”。不必再受鼠标和键盘限制,可以通过手势、言语、笔迹等不同手段输入信息,甚至是通过非主动方式,如生理、脑电信号输入信息,人们可以融合多个通道信息进行人机交互。这些新型人机交互技术给传统人机界面带来了彻底改变,使计算机和用户间的界线变得模糊。


       2011年第十二期的主题是“社会计算”。如今海量的社会数据催生了社会计算这门新兴的学科,利用计算技术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规律、相互沟通与协作,利用群体智慧解决问题。本期内容覆盖了社会计算的多个主要方向,深入浅出地描绘了社会计算当前研究动态,介绍了国内研究成果。


       每一期内容的特点是:先介绍主题,然后围绕主题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穿插一些相关会议或活动。同时,每一期也会有一篇翻译文章,让我们对国外的研究动态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通过对每期文章的阅读,我的体会是:1)研究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要有应用价值;2)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很大的投入;3)研究也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要多多交流,关起门来搞研究是没有出路的。


        希望《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在2012年里能够越办越好!


目录
相关文章
|
7月前
|
前端开发 数据处理 网络架构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162 2
|
安全 量子技术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
量子技术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中国量子通信再获突破,潘建伟团队完成人类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潘建伟团队再次带领 “中国队” 取得量子通信又一突破。1 月 19 日,通过 “墨子号” 的中继,相距 7600 公里的中国和奥地利完成量子保密通信。这是潘建伟团队实现的人类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140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