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线技术是LTE的重要演进方向已成为产业共识

简介:

2017伊始,多天线技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1月,FDD Massive MIMO(多入多出)登上4.5G舞台;2月,华为的4T4R、3DB AAU 以及FDD Massive MIMO三个系列的多天线解决方案第一次同时亮相于世界移动大会;3月,华为支持4x4 MIMO的P10 Plus智能手机在中国地区率先上市。

今天就从产业链、技术解决方案、以及运营商&分析师观点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详细阐述为何“多天线技术已成为LTE的重要演进方向”。

多天线产业链:4x4MIMO成为2017年旗舰机标配

世界移动大会上,Sony Xperia XZ Premium搭载高通Snapdragon 835芯片现场演示4x4 MIMO技术。与此同时,华为推出的P10 Plus将4x4 MIMO作为主要卖点之一,率先向全球推出商用。通过4x4 MIMO技术,P10 Plus的用户体验可以大幅改善,速率翻番。经过在上海的现网测试,4x4 MIMO相比2x2 MIMO,P10 Plus用户速率平均可以提升到2倍,边缘区域甚至可以达到3倍。

多天线技术是LTE的重要演进方向已成为产业共识

也就是说,即使在室内、室外移动、热点等用户体验容易受影响的场景下,P10 Plus用户也可以保持流畅的视频体验。随后,三星在3月29日在美国发布的S8/S8 Edge也以4x4 MIMO作为用户体验提升的重大卖点,T-Mobile当日向公众宣称,近百个城市可以直接获得2倍的用户体验速率。

支持4x4 MIMO已然已经成为2017年旗舰手机的标准配制。

网络侧多天线技术的商用进展:4T4R成为4.5G网络基础配置,建议规模部署

4T4R技术已经在全球部署了50多张网络,随着支持4x4 MIMO手机的出现,将进一步突出多天线技术在LTE演进中的重要性。南非MTN联合高通和华为共同在商用网络中测试了4x2 MIMO和4x4 MIMO,相较传统LTE 2x2 MIMO,4x2 MIMO提升了26%的下行吞吐率,4x4 MIMO提升了74%的下行吞吐率,上行吞吐率也有近40%的提升。基于该技术的优异表现,三方测试结论为“建议规模部署4x4 MIMO,并积极引入4x4 MIMO手机,以最大化网络价值”。

3DB AAU和FDD Massive MIMO 是华为在多天线领域的两大热点场景解决方案。3DB AAU在科威特VIVA 黄金区域商用,流量提升了100%,用户体验提升了85%。FDD Massive MIMO 2017年伊始在全球开始测试,截止到3月,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西班牙等外场测试点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测试结果,对比传统LTE网络,网络容量均可以提升到4.5倍。

业界观点:多天线技术是LTE重要方向,MIMO技术可以在4.5G时代规模商用

T-Mobile CTO表示(引自PC World),“4x4 MIMO以及多天线技术是面向5G的技术,我们已经于2016年开始部署,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科威特VIVA CTO表示(引自VIVA采访视频),“3DB AAU可以利旧站址,容量倍增,降低40% TCO”;德电集团CTO(引自Telecom)表示“4G技术将会持续演进,并和5G长期共存。”

同时,来自IHS Markit 的高级研究总监Stephane Teral从技术发展趋势方面提到,多天线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覆盖和容量。在中低频,4x4MIMO 可以实现很好的性能,同时可以通过Massive MIMO在高频增加容量。多天线技术是LTE时代已经商用的技术,是LTE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7年,无论是终端侧支持4x4 MIMO的手机纷沓而来,还是网络侧多天线技术的不断演进,亦或是运营商和分析师对MIMO技术的期许,都让我们看到了多天线技术在LTE演进道路上的重要地位。多天线技术已经在4.5G时代规模商用,也将是4G网络5G化的首要技术。


本文作者:佚名          

来源:51CTO

目录
相关文章
|
10天前
|
分布式计算 网络协议 物联网
短程无线自组网协议之: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外的芯片大厂大多是两条腿走路,既推出2.4GHz的ZigBee芯片,同时推出Sub-1GHz的射频芯片技术。ZigBee技术虽然也还在发展完善,但是始终没有跳出2.4GHz的的平台,整个协议栈的技术体系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在用户接口层已经开始放弃profile的思路,转向更加标准开放的IPv6技术。
|
人工智能 弹性计算 安全
人工智能将成为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正迅速发展,渗透进各个行业,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大数据

相关实验场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