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频出 谁来“背锅”?

简介:

共享单车惠及大众,管理和规范问题亦浮出水面。作为传统能源的有益补充之一,当下发展火热的光伏发电正面临类似的尴尬。光伏电站飞入寻常百姓家,质量问题谁来保障?市场又该如何规范化发展?诸此问题正不断拷问着各方神经。

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频出 谁来背锅?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7742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

按照《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太阳能装机总量定为110GW,光热为5GW,光伏电站为45GW,分布式为60GW。机构预计,分布式光伏未来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58.17%。

光伏电站质量堪忧

光伏发电的前景不言而喻,而光伏组件出现的隐裂问题、电站暴露出的安全隐患等也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据报,2017年3月1日,江苏省内多城市出现8级大风,某光伏电站在大风之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2013年9月,中新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的屋顶电站项目发生火情;检测机构发现新疆某8MW光伏电站19%存在虚焊热斑效应,甘肃某10MW光伏电站58%的组件出现功率明显衰减…

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频出 谁来背锅?

导读:共享单车惠及大众,管理和规范问题亦浮出水面。作为传统能源的有益补充之一,当下发展火热的光伏发电正面临类似的尴尬。光伏电站飞入寻常百姓家,质量问题谁来保障?市场又该如何规范化发展?诸此问题正不断拷问着各方神经。

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到了投资者收益,也关乎到广大群众财产和人身安全,进而降低和打消人们搭建光伏电站的热情,不利于整个光伏产业的应用和普及。

质量问题原因几何

到底应如何保障光伏电站的质量?

找到这个问题的症结,还需从出现问题的成因入手。

据了解,造成光伏电站无法正常运转或者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产品质量、选址以及施工过程。其中,选址方面往往会受到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影响,通过专业的勘查可将风险降到最低。产品质量和设计施工则需提高标准,加强监管,以防患于未然。

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频出 谁来背锅?

对于如何提高光伏电站的质量和安全等级,长期从事质量和技术标准认定的国际权威认证给出了可行性的操作建议。

在近日召开的国际储能峰会上,TUV莱茵大中华区太阳能燃料电池技术服务部总经理李卫春在接受能源新闻网采访时提到,电站出现问题,除了产品本身质量问题外,还包括施工当中出现的问题。如果电站是按照相应的标准生产、设计、建造的话,问题是非常少的。即便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系统电压的升高,本身安全风险在增大,若企业没有偷工减料,做出的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安全问题则是可控的。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安全,意外也是有的。李卫春认为,意外可以通过投保的方式来降低损失,但大量的事故和问题,一定是在产品质量或施工流程中存在纰漏。

国内不如国际?

就质量问题而言,国外也发生过多起光伏电站安全事故。2015年5月,苹果公司位于亚利桑那Mesa的工厂屋顶起火,光伏组件被烧毁;2012年6月,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某光伏发电站的太阳能组件发生自燃。相比国外的电站事故,我

导读:共享单车惠及大众,管理和规范问题亦浮出水面。作为传统能源的有益补充之一,当下发展火热的光伏发电正面临类似的尴尬。光伏电站飞入寻常百姓家,质量问题谁来保障?市场又该如何规范化发展?诸此问题正不断拷问着各方神经。

国光伏产业因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规模较大,各式问题不断显现。除了失火事故之外,组件质量问题也相当严重。

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频出 谁来背锅?

据鉴衡认证对国内32个省市425个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电站组件所做检测报告显示,建成3年的电站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某些建成3年的电站组件衰减率甚至高达68%。照此速度,这个电站将很快报废。

我国光伏电站质量问题严重,是因为产品质量普遍不过关吗?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分别为49GW和53GW,已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

李卫春表示,中国的光伏产品不仅在数量上是世界第一,而且质量非常好,既可以符合国内标准,又能符合国外标准。因为中国大量的光伏产品都在出口,很多国际市场的光伏产品供应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是中国的企业,甚至是同一家企业。他们供应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外市场,也供应中国各省市。因而不能因为某个电站出了问题,就认为中国的光伏产品质量是有问题的。

价格与成本失衡

既然光伏产品质量优良,那问题频出的原因是什么?

李卫春指出,很多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应用端。在某些项目上,项目业主追求低价,但产品商需要有盈利空间,这样的话产品品质和成本上就出现了不平衡。如果再有中间商,产品可能不是从企业端拿过来的。这种情况下,产品质量就参差不齐了。而且,国内的组件又分A类、B类和C类,企业那些未能达到质量标准的产品也最终会流放到市场上。因此,价格如果做很大牺牲,那么质量也会有所下降。

竞价模式下的“领跑者”

我国的光伏“领跑者”计划,是以竞价的方式来招标,价低者得。因而很多人认为光伏“领跑者”会带来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甚至有些声音认为企业无法从中盈利。价格影响产品质量,那么低利润的“领跑者”项目,会因为价格问题导致质量堪忧吗?

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频出 谁来背锅?

 

导读:共享单车惠及大众,管理和规范问题亦浮出水面。作为传统能源的有益补充之一,当下发展火热的光伏发电正面临类似的尴尬。光伏电站飞入寻常百姓家,质量问题谁来保障?市场又该如何规范化发展?诸此问题正不断拷问着各方神经。

“领跑者”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李卫春表示。项目本身性质特殊,企业很重视,政府很关心,整个项目铺开的面也不大,监督管理机制会比其他项目更多,也会引入更多风险管控或者质量管控手段。此外,企业拿到“领跑者”项目的目的不单单是盈利,比如企业要保障市场占有率,提升市场地位等。企业需要盈利,但价格是自己出的,在项目设计和最终执行的时候,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领跑者”也可以倒逼企业为了盈利而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进步和改造。基于这些原因,“领跑者”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企业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应当保质保量做好。

此外,项目建设速度会影响对于电站质量的控制。在特定情况下,中国光伏电站建设速度很紧迫,许多项目需要赶工期。例如2016年的“6?30”抢装潮,企业为了拿到更高的补贴标准,会加快电站建设,在6月30日之前完成项目施工。这些价格、施工以及建设周期等方面的因素多少会影响电站的质量。

国内标准滞后

质量问题需要甄别,就必须以相应标准作为参照执行的依据。

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需要达到国外产品的质量标准,例如获得欧盟CE,莱茵TUV,美国UL等认证才更具有说服力。由于我国光伏组件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来要求自己,通过了一系列的国际标准认证,达到进入欧盟等国外市场的水平,所以在扩产之后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加大。但就组件本身而言,李卫春认为,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标准匹配,在时间上可能会延迟1-2年。因为国内标准需要采用或者等效国际标准,这需要一个过程。

标准推动技术进步

无论何种标准,都在不断变化,在不同阶段体现当前阶段的水平。李卫春表示,标准能够体现行业水平在什么样的位置,新兴行业,不可能在最初就设立一个非常完美的标准。而且,标准往往滞后于技术,因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如果标准限制过于严格,行业的机会也有可能会丧失。只有当产品大规模发展起来,人们才会考虑如何更好的去规范。

在标准的要求下,产品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企业优胜劣汰。人们通过标准来分辨产品的好坏,促使企业产品水平提高,而企业需要通过竞争来争夺市场。如此一来,一个标准影响的不止是一个企业,更是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

困难即机会

除了标准之外,光伏行业也面临着很多压力。光伏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平价上网,要降低度电成本。只有光伏发电能够达到传统发电的度电成本水平,实现平价上网,才能真正实现行业的全面普及。因而,光伏行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同时要控制质量和成本。困难同时也意味着机会。李卫春指出,改善的空间是有的,但不会那么快。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目录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