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授权:爱立信、华为和苹果谁在赚“外快”

简介:

“外快”超过净利润

1月27日晚,爱立信发布了最新2015年财报,数字显示,2015年全年实现销售额2469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为8%;实现净利润137亿瑞典克朗。这其中,爱立信实现知识产权转让收入144亿瑞典克朗。

爱立信财报中透露,近期达成了两项重要的专利许可协议,已经与大多数手机厂商签署了授权协议。其中,2015年12月份爱立信与苹果签署了专利授权协议,根据双方协议,未来7年苹果将向爱立信支付专利费。据投资银行ABG Sundal Collier在发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称,预计爱立信将在iPad和iPhone营收中收取大约0.5%的专利费。

此外,日前华为与爱立信也续签了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覆盖了两家公司包括GSM、UMTS及LTE蜂窝标准在内的无线通信标准相关基本专利,华为自2016年起将基于实际销售向爱立信支付许可费。

据了解,如今,知识产权收入已经是爱立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在过去5年中,爱立信的知识产权许可收入翻了超过三番。2015年,爱立信全年去除重组费用,运营收入同比增长到268亿瑞典克朗,知识产权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上升到40%,甚至从绝对数值上看,对于爱立信而言,一度被视为“外快”的知识产权收入已经超过了其净利润。

“外快”的背后是专利技术价值

如今互联网带来的OTT冲击对整个电信行业都在产生着深刻影响,电信网络设备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商们就此面临增长发展天花板,像爱立信这样多年来一直深耕网络连接技术研发、积累了大量专利的企业,正是凸显其技术含金量的时候。

据爱立信CEO卫翰思透露,如今爱立信在知识产权领域每年的巨额收入其实是来自于多年来的巨额研发投入。数据显示,过去多年,爱立信每年研发总投入超过50亿美元,以保持在行业和标准中的技术优势。迄今为止,爱立信在全球各个国家共申请2G、3G、4G专利超过37000项。

拥有了庞大的专利,就拥有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专利纠纷一直都是国际厂商市场博弈的重要手段,哪怕是如同苹果与三星这样的行业领头羊,专利官司也非常频繁。国内厂商中,即便是华为、中兴等以研发和创新为支点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也经常面临着来自其他厂商的专利纠纷。国内诸如小米、魅族等国产品牌想要向海外市场扩张,专利已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头号敌手。专利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但它却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必备“技能”。海外扩张就必须遵循国际化的规则,而专利授权对于中国通信厂商而言,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经之路。

作为多项重要通信标准的贡献者,爱立信的专利诉讼对象可不止苹果一家。2014年岁末的时候,爱立信就曾在印度向小米发起专利诉讼,结果印度法院向小米发布售前禁令。此前,爱立信也曾通过诉讼使得三星与其签署了新的交叉授权协议。为此,三星支付了高达42亿瑞典克朗的巨额补偿,这相当于爱立信2014年第三季度的全部净利润。

中国企业也开始赚“外快”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加大知识产权投入。但尽管如此,由于中国企业起步较晚、研发力量相对薄弱,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受制于人,因此,其在初成规模、走出国门之际,便会遭遇越来越多的专利纠纷。

正因为如此,真正走出去的中国通信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TCL等都是非常重视专利积累和风险的企业,这是因为海外知识产权诉讼标的动辄上亿美元,没有知识产权就跟战斗者没有武器一样。比如联想为了拓展国际市场,以29亿美元从谷歌收购摩托移动,其中特别强调的是2000项移动专利和其他专利授权组合。华为更是拿出每年超过10%的营收用于研发,2015年投入金额超过500亿元。目前华为专利申请总量达数万件,其中与终端相关的专利近2万件。华为也是中国企业里对于签署技术专利授权协议最为重视的,每次都会第一时间与爱立信、高通以及苹果等巨头续签交叉专利授权。而且随着华为、中兴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每年产生大量专利,每年来自专利的“外快”收入也越来越多。

互联网时代,看似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其实对于知识创新的要求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苛刻。知识就是财富的意义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研发投入保障持续的创新能力,稍有不慎,一个公司的倒下速度将比它崛起的速度更快。爱立信今天巨额专利授权收入的背后是它上百年的技术沉淀和年复一年的高强度创新研发投入,中国企业要想大笔地赚专利技术的“外快”,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
高通华为和解:3个季度内,华为需向高通共支付4.5亿元美专利授权费
众手机厂商都急于提升自研能力以脱离高通桎梏,这其中以苹果表现最甚。
37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