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化或能破解无人机监控难题 但制造商不买账

简介:

实时监控困难是无人机飞行监管长期存在的问题,未来无人机统一接入平台将是大势所趋。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云系统运营商或有可能通过下游产业链的深度开发,打开新的市场。

今年以来,我国发生十余起无人机干扰民航的事件,造成百余航班备降或返航。

对此,中国民用航空局5月16日宣布,民用无人机将实行实名登记注册,同时建立登记数据共享和查询制度,实现无人机运行云平台的实时交联。

早在2015年,民航局就印发相关文件,规定民用无人机应接入云系统;2016年, 三款无人机云系统正式获批,某种程度上,这三家运营主体也成为官方“委托代表”,专门汇集无人机飞行信息。

不过,在多数无人机制造厂商眼中,这三家云系统运营公司并非官方监管机构,因此他们一般不愿意将飞行数据交给这些平台。

实时监控困难是无人机飞行监管长期存在的问题。从监管方向来看,未来无人机统一接入平台将是大势所趋。

那么,作为官方“指定”的云系统运营商,是否有机会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分一杯羹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运营商处了解到,客户接入云系统本身并不能为公司带来收益,但是通过下游产业链的深度开发,或有可能打开新的市场。

挖掘下游服务“潜能”

无人机云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库内信息是轻小型民用无人机运行的动态数据,能够实现对无人机飞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一家云系统运营公司官方信息显示,建立系统的目的是给无人机所有者提供飞行数据与服务,日后则可以解决无人机申报程序复杂、监管操作不便的难题。

目前,民航局共批复了三款云系统,分别是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的U-Cloud、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U-Care以及成都福来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飞云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无人机接入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软件植入,即通过飞行控制内置协议进行对接,多用于研制过程中的无人机;二是硬件植入,即采用第三方“插件”来接入系统。

以上述U-Cloud为例,只要在无人机上装一个SIM卡或类似装置,无人机飞行时的航迹、高度、速度、位置等信息都会被实时纳入云数据库。

而无人机运营企业、无人机驾驶培训机构要接入这个系统,则必须安装一款名为U-Box的设备,通过移动网络实现无人机飞行数据实时传输。

记者从多家云系统运营公司了解到,单纯接入系统是不收费的,就像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应用程序一样。

“我不认为可以靠这个来赚钱,因为云系统主要还是为配合监管诞生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行政属性。”一位运营商对记者打了个比喻,“就好比现在手机用户实名制,不可能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同时还要交钱。”

另一位运营商则称,厂商接入系统这块肯定不是赢利点。他向记者介绍,接入系统后,他们会向客户提供相关基础服务,例如定位监测、资讯推送等;同时,如果客户有需要,他们也会洽谈一些“附加服务”。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平台优势帮客户做宣传,也可以把他们对接到招标项目。”这位运营商表示,这些附加服务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记者在一家云系统运营公司官网上发现,其产品特色及服务包含多个方面,除了无人机运营与监管、定位监控等传统项目外,还包括资源共享与交易、行业解决方案等新兴领域。特别是,该公司还开放了个性化定制功能,意在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

根据艾瑞咨询一份关于无人机行业的研究报告,无人机产业链下游的确诞生了诸多业态,在无人机使用服务中,包括了社交、垂直媒体、融资租赁、保险服务等多个方面。

上述一位运营商便向记者表示,对接监管的部分各个运营商其实都做得差不多,因为监管要求是一致的,以后主要区别就在下游服务的开拓上。

不过,并不是每一项新服务都能变现,不少衍生出的附加功能也只是做好产品体验的基本要求,若要产生实际收益,在流量转化上还需进一步探索。

制造商“不买账”

骨感的现实是,尽管拿到了官方批文,但云系统运营商们在无人机制造商那儿却不太受待见。

中国民用航空局明文规定,民用无人机应当安装并使用电子围栏,同时接入无人机云系统。然而出于对客户信息等数据的保护,相当多的无人机制造商并不愿意接入这些第三方系统。

“业内还是很看重这些信息的,一旦上了平台,你卖了多少,什么型号,在哪儿飞,别人都可能知道。”一位无人机制造商人士对记者表示。

另一位从业者则道出了根本疑虑。“他们毕竟不是官方监管机构,只是被委托来汇总数据的,万一不小心数据泄露了呢?”他还补充道,除非强制,不然是不愿意接入的。

前述云平台运营商向记者介绍,对于无人机生产者和运营者而言,接入平台至少可以让产品更有竞争力;云平台上的无人机,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意外事故,另一方面也能获得一定层面上的“政策保护”,“就像出交通事故了,没驾照的处罚会更严重吧?”

对于客户数据,他也强调说,正常情况下,各用户只能看到自己的数据,因为其他用户要求保密的数据他们不会提供出去。

不过,这种承诺还不足以使生产厂商们放心。从一家云系统运营商公布的客户情况来看,真正处于无人机上游制造的只有5%左右,大部分客户都是相对下游的销售和服务公司。

而且,这些客户只是与平台建立合作意向,还是已经接入平台,都不得而知。不过从业内“巨头”大疆创新的“缺席”情况来看,即使全部达成实质合作,接入的无人机数量也相当有限。“可能也就只占总数的零头。”有业内人士预计。

另一家云系统平台虽然显示大疆创新为其合作伙伴,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大疆相关人员处获悉,双方的合作目前并未有实质性进展。

事实上,大疆主要接入的是由一家名为“北京智宇翔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民用轻小型无人机安全管理平台。新华社报道称,该平台目前已接入国内超过95%的无人机。不过,该系统却不是获批的“指定”系统。

另一方面,大疆本身也早在2014年开始研发自己的无人机管理系统,目前产品已经成型,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通过审批。

外界普遍的说法是,大疆作为无人机的生产制造商,不能同时担任云系统提供商。“主要是出于公平考虑,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对此,大疆方面人士对记者表示,建立该平台主要是为了接入大疆自己的产品,系统建成后就交由监管机构管理,所以并不会出现当“裁判”的情况。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
|
人工智能 安全 容灾
数据安全刻不容缓,国产智能化厂商首获SOC 2鉴证报告有何意义?
来也科技成为国内首个获得SOC 2报告的智能自动化厂商,SOC 2与ISO 27001有什么区别?对RPA行业有什么启示?
281 0
数据安全刻不容缓,国产智能化厂商首获SOC 2鉴证报告有何意义?
|
物联网 传感器 网络协议
破解物联网落地困境-阿里云硬件接入最佳实践
物联网硬件层需要接入的一些传感器、设备、通信链路及通信协议,向不太了解硬件的网友扫扫盲
1418 0
|
安全 物联网 物联网安全
脆弱的物联网设备,该如何面对安全挑战?
万物互联时代悄然来临,小至路由器、智能音箱、冰箱,大到汽车、工业设备,越来越多的物品都接入了互联网。然而,迅猛发展的物联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安全隐患也如影相随,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个痛点。
2106 0
|
安全 物联网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