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个人信息“玩”丢了

简介:

高考在即,被带进这个巨大引力场的当然不只是临战的考生和他们的家人。各种关于高考的新信息和曾经的高考记忆席卷了人们的视野。从1977年9月至今,每年六七月份的“前途大战”,将大多数国人最难忘的记忆锁定在40年内的某一个夏天。

与记忆相伴的,当然还有情怀。多少人在每年的高考季会回忆起自己“痛并快乐着”的青春节点。于是,昨天,“在线生成高考准考证”刷屏了。如今,“×××同学的准考证丢了”这类谣言,已经让不少人免疫,不再出于热心转发。可是,通过一张在线生成的高考准考证再现N多年前那难忘的几天,这种吸引,你抗拒得了吗?

据媒体报道,这两天朋友圈突然有很多人开始晒“高考准考证”,准考证上还有个人照片、姓名等信息。这些在线生成的“准考证”,右下方附带了一个二维码,扫描一下就可制作自己的“高考准考证”。但是,也许有人还不知道,刷屏的这个小游戏背后有一定的隐患。北京互联网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委员朱巍指出,为了做得逼真,用户必须把个人信息既包含照片,也包含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交给网络服务提供者。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仅提供这种生成服务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用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做了别的事情,或者打包卖给第三人,第三人通过电信诈骗或者发送广告的方式来侵害用户的个人隐私权或者生活安宁权,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朱巍提示,这类生成器可以精准获得用户的部分个人信息及照片,稍加技术处理,就可以“攻破”一些依赖人脸识别进行身份验证的软件。

曾几何时,大家都在担心自己的爸妈被网络诈骗给蒙了。可现在,贪玩一个小游戏,个人信息就有可能被泄露出去。这种警惕,还真不是人人都有。就有网友直接表示:“一张照片、一个名字,又能泄露什么,随便玩玩而已。”可是,如今大多数人的手机也是一个支付终端,万一信息泄露,那危害的不仅是隐私权的问题,还有金融、资产的危险。有网友说得到位:“一切要求填写实名等个人信息或拍照才能玩的程序都怀疑它是在耍流氓,泄露无小事,宁可不玩,不留隐患,总有人说太较真太小心,出问题时可没后悔药吃。”

依此类推,什么情人证书、儿童节证书、结婚证书,也都别再去在线生成。有些事情,心里有便是有,没必要非在网上弄个虚拟证书找乐子。任何要求用户上传个人信息特别是照片的游戏,大家可都要提防,千万别高考闯关了、大学毕业了,却重犯贪玩坏事的老毛病。此外,不少媒体也揭露了一些利用各种“好处”、各种“好玩”来套取个人隐私的骗局。比如,性格测试,有可能是一种APP的营销测试。而不少投票获奖软件要求先关注账号、再绑定手机号,然后如实填写家庭情况,这明摆着就是在套取家庭的真实信息。还有诸如“集赞换奖品”、“筹款治病”、“转发免费送(免流量)”、“砍价链接”等,本质上和那些骗取老年人信息和钱财的诈骗手段没什么不同,但手段更巧妙更隐蔽,有些还披着件时尚外衣,一不留神,您可能就真的被人“卖”啦。

从高考说到网络骗局,这个过程可能有些令人感慨。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我们要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真的很多很多。是不是能拿到高分,就看大家是不是学得精、用得好了。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
老板丢给我一堆电话号码,让我挨个进行归属地、运营商查询
老板丢给我一堆电话号码,让我挨个进行归属地、运营商查询
老板丢给我一堆电话号码,让我挨个进行归属地、运营商查询
|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搜索推荐
|
NoSQL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智能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