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激辩:Facebook是新闻业的救世主还是终结者?

简介:

最近Facebook雇用人工编辑帮助组织和管理“热门话题”的消息,终于让人们能够一瞥这个公司的内部运作,以及对用户获取新闻的强大控制力。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都转向社交平台来访问新闻,但是定制化的新闻源已经从提供这些内容的媒体公司中接管了新闻报道。

那么,Facebook到底是帮助新闻业获得更广大平台和受众的救世主,还是垄断用户获取新闻途径的终结者呢?《纽约时报》采访了四位新闻领域的专家,他们对这个问题又有何看法?

Facebook已经控制了新闻行业。当Facebook决定要更多视频内容时,新闻机构就争相制作更多的视频;当Facebook说直播可以获得受众注意时,这些媒体公司就忙不迭地去直播“在鸡蛋上行走”( walk on eggs )或“体验最霸气的冰淇淋”(taste wild milkshakes);当Facebook宣布制作聊天机器人来在Messenger 应用加强与读者联系时,它不仅是在“建议”,而是在“通知”。

这些被“绑上船”的新闻机构,不断投入各种代价高昂的试验,来应付Facebook层出不穷的“突发奇想”。毕竟,这个公司能够、而且已经极大程度改变了新闻递送的工作方式。但是Facebook只会做对自己最好的选择:今天它可能关心视频直播,明天就可能把制作虚拟现实头盔里的视频内容作为重点。而对内容提供商而言,发展视频或聊天机器人等项目,意味着他们要从其他项目或平台中抽出本就不多的时间和精力。

坐拥全球超过15亿用户的Facebook,称其使命是“让世界更加开放、连接更紧密”。但是其“News Feed”长期以来的运行方式都是一个谜。内容提供商对特定新闻到达特定读者的方式知之甚少,读者对于特定的新闻如何出现也没有深入了解。这种控制的缺乏一直颇具争议,而如今媒体与读者直接联系的匮乏让这个问题更受关注。

所以只要读者把平台需求置于新闻内容需求之上,Facebook就会一直是最强大的新闻分发渠道,Snapchat、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体相比之下则有些弱势。苹果公司推出的新闻阅读器Apple News并不成功,谷歌的Youtube则娱乐性有余而新闻新闻性不足。没有一个真正的“挑战”,Facebook对新闻行业的束缚和压制将会持续存在。

在与媒体公司建立合作协议来分发它们的新闻报道之前,Facebook曾经只是一个新闻源。当这个公司在2004年成立时,它简单干净的界面只供人们分享各式各样的信息。

随着公司的成长,它也逐渐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重要新闻源的角色。个人资料界面曾有一个“Wall”,用来展示好友的动态和想法;在2011年,它被一个时间轴和用秘密算法安排的信息流“News Feed”代替。谁的“新闻”被Facebook选中放在News Feed上,就像中了彩票一样。从几千次点击到百万次点击,读者将会蜂拥至这个新闻,在短短几小时内引爆流量。

最令人惊奇的地方在于: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引爆流量。它可能是一个公民权利组织关于腐败调查的文章,一个科学家的最新发现,也可能是一张宠物照片或一篇影评。这是新闻彻底的“大众化”,反映了世界新闻业正在发生的巨大转变。新的一代正在挑战“什么是新闻”以及“谁是记者”的古老命题。和很多社交媒体公司一样,Facebook放大了那些意见和经历从未被主流媒体关注过的人们的声音,公众无疑从此获益良多。

遭受经济困境的传统报纸,杂志和其他媒体,与这家公司发展了一种合作的共生关系,以从Facebook的巨大用户群中分得一杯羹。新闻编辑室也开始雇用专门的社交媒体工作人员来运营Facebook和类似的网站。看起来Facebook既可以拯救主流媒体,又可以拯救那些“另类新闻”(Alternative Journalism)。

但在2016年,Facebook变了。它不再愿意把流量转到其他网站、app或是社交网络,而是想用Instant Articles等服务把新闻限制在自己的平台。与此同时,Facebook也改变了News Feed的算法,限制外部新闻来源出现的次数。通过这些方式,Facebook限制了用户前往其他新闻网站的流量,其中包括Buzzfeed这样的庞然大物。

简而言之,Facebook目前已不再是一个新闻大众化的推动者。它成为一个付费印刷机,除了一大批受众外,能够提供给记者的东西少之又少——而且这些受众还只接受在Facebook上发布的新闻,与独立新闻网站形同陌路。在社交媒体中成长的记者们也将不再有传统把关人的概念,因为Facebook已经将自己设定为新的把关人。

Facebook是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商业公司,通过打包用户的信息卖给广告商和其他实体公司来获利,而它的目标从来不是为用户提供“对称均衡”的信息。鉴于层出不穷的黑历史,Facebook刻意引导用户News Feed页面内容的“新闻”或许不值得震惊。还记得那些令人困惑且不断变化的隐私设置吗?还有试探用户情绪是否会因News Feed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测试?这种公司告诉我的所谓“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可不值得我相信。

但是随着关于Facebook雇用专业编辑来管理“热门话题”的讨论,一个问题又浮现出来:在人人定制自己新闻习惯的信息时代,Facebook应当怎样来决定哪些问题、意见或事件值得重视?

考虑到目前对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公司的极度依赖,传统媒体编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任何新闻网站受欢迎的文章都能够带来丰富的广告收入,但这可能也会引发危险的动机,比如大部分新闻机构都曾经通过“点击诱饵”(Clickbait)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是,Facebook乃至传统媒体正在逐步使新闻领域变得更窄,这使作为公民的我们无法进行有效的政治和社会讨论。

而且,News Feed的“无人类干预”算法并不算多么靠谱,因为算法总会反映人类构建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偏见。算法依赖于数据集合,而它是由决策者遵循特定目标进行数据采集的。比如学者们曾在谷歌图片搜索中发现了性别偏见:以CEO作为关键词搜索,11%的结果是女性,而实际上美国27%的CEO是女性。

数据和新闻在互联网上很大程度上会偏离,但至少主管编辑应当解释这种算法是如何工作的。这样,读者也能了解为什么新闻网站或社交媒体会将特定新闻推送到自己眼前。

媒体中的偏见并不新鲜,这些基本的问题必须由面对不同层次新发展的每一代来解决。它们是道德和实践问题,需要更“人性化”的解决方式。

Facebook是终结者还是救世主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与新闻业并不相关,因为它现在实际上是一个媒体公司。随着人工编辑成为Facebook新闻内容管理过程的一部分,这一特征变得更为明显。事实上,这只是Facebook内部运作、决策过程和内容的冰山一角。

这个问题要比“热门话题”之类重要得多。最近研究表明,Facebook也许(尽管可能不是刻意的)会影响企业成败、选民投票或控制用户情绪。这不仅是因为Facebook的技术机制,或者是因为用户将其作为主要新闻源日益增长的使用,还由于公众对“技术中立”的长期印象。然而Facebook不是将用户生产的内容简单地再发布,而是经历一个人工和算法编辑的过程。

公众一直依赖拥有塑造公众舆论力量的把关人。在美国,过去几十年的放松管制让我们一直在市场作用、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混杂标准中维持媒体行业的责任。而Facebook,作为一个“科技公司”而不是“媒体公司”,则一直没有在讨论之列。

问题不在于人类决策影响公共领域的塑造——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而是这些决策现在由一小拨看不见的人来进行。用户总会乐于相信他们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内容,形成“被计算好的 公共领域”(computed public sphere)。在现实中,他们的公共领域由文化和价值观、经济和商业目标、政府法律和政策等来指引和塑造。现在,又多了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黑科技”。Facebook有能力改变我们潜意识中的“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或许,它已经改变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承担媒体的角色,我们——包括那些公司本身需要对不断增长的公众责任进行深刻的讨论,完善的问责机制也亟需建立。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
|
11月前
|
程序员 Windows
开拓者的人生:比尔盖茨的成功启示录
开拓者的人生:比尔盖茨的成功启示录
183 0
|
编解码 物联网 vr&ar
人生在于学习,来看看科技界 2015 年十大『黑话』
互联网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话语体系。人类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步伐,如果一个月不上网,许多词都会不认识。科技圈向来是一个盛产『黑话』的行业,B2B、B2C、P2P、O2O、C2C……各种『2』就是例子。那么,为了让你跟上时代,雷科技盘点了2015年已经流行,或者我们预测即将流行的一些科技黑话。
183 0
人生在于学习,来看看科技界 2015 年十大『黑话』
|
存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Web App开发
谷歌量子计算突破引爆学界,作者亲自回应质疑,国内专家点评
10 月 24 日,谷歌实现量子优越性的论文登上《自然》杂志封面,1 个月前已轰动业界的研究工作,再次成为科技圈关注的焦点。
459 0
谷歌量子计算突破引爆学界,作者亲自回应质疑,国内专家点评
|
安全 数据可视化
技术宅打算如何改变世界——来看看Facebook工程师黑客马拉松的年度杰作吧
黑客马拉松在美国是一种极为流行的,工程师们的头脑风暴比赛,在10几个小时内,选手们要用尽自己的智慧做出想要的产品,现在在国内也渐渐发展了起来。由技术宅扎克伯格领导的Facebook对此由衷热爱,创始初期常常通过黑客马拉松来招贤纳士。2012年,Facebook共举办了12场黑客马拉松。今天在其官方博客,它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头脑风暴作品,这些全部由Facebook工程师想出来的创意有些是雷人却又高科技的恶作剧比如楼顶上的二维码,有些则已经应用到Facebook中去,还有些是让工作变得更简单的工具。
165 0
|
云安全 弹性计算 运维
优秀开发者之三年净赚一百多万,这个草根姑娘有什么魔力?
大学肄业,网店关闭,公司转手,人生的下一步要怎么走?
14369 12
|
存储 消息中间件 数据库
从 Reddit 学到的经验,互联网营销
  最近有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文章似乎没引起太多人注意,比如 Steve Huffman 分享创建 Reddit 过程中的经验这篇文章,在 Twitter 上的中文技术圈子似乎没有被提及。   作为社会化新闻站点,国内似乎关注 Reddit 的人并不多,我只知道少数 Geek 是其死忠粉丝。
1280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