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引入SmartX超融合 构建"互联网式"IT架构

简介: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是全球五大液晶面板制造巨头之一,全球三分之一的平板电脑和五分之一的智能手机使用了其制造的屏幕。截至2016年四季度,京东方生产的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全球市场占有率列为第一 。

近期,京东方还获得了业内持续的关注与热捧,原因是其在10月26日宣布第6代柔性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生产线提前量产,这是中国首条全柔性AMOLED生产线,打破了韩国企业的垄断,成为“OLED 国产化”的重要开端。

此外,这一液晶面板的巨头也正在抓住物联网市场大势,基于公司核心技术加速布局开启新的发展空间。京东方在保持已有显示器件领域的优势之余,还在智慧系统、健康服务等板块持续发力。

2017-11-09-53ca552885-a477-47e4-9205-393

因此,不论是针对传统业务还是新拓展的版块,为承载庞大繁复的业务体系及线上运营系统,京东方对IT基础架构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京东方使用Citrix VDI桌面虚拟化,共计有20,000多个桌面,使用传统SANNAS架构。为创新和升级 IT 基础架构,京东方决定建设一套完全独立的超融合桌面云系统,将桌面逐步迁移到超融合平台,从而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如此大胆的尝新之举,京东方魄力何来?

在用20,000多个VDI桌面的制造业巨头,却遇到桌面云 IT架构的新难题

京东方新建的桌面云系统采用 Citrix 桌面虚拟化技术,为每个用户提供两套办公桌面,包括一套用于普通办公桌面,一套用于云桌面,并通过配置策略的方式将两个桌面之间的数据以及用户权限隔离。但在基础架构建设中,京东方却遇到难解的三个挑战,一是VDI 常见的“启动风暴”;二是传统IT基础架构复杂性高、规划时间长、上线交付慢、运维复杂;三是存储资源不能共享,系统扩容复杂,不能按需投资。

此外,京东方现有生产环境采用VMwarevSphere 虚拟化,以及Citrix XenDesktop 桌面虚拟化。在新建项目以及京东方未来的项目规划中,新增资源需要与现有生产环境对接,与底层资源池互通,为未来统一的底层资源池做好进一步的规划。

SmartX超融合消除“启动风暴”,帮助京东方构建易扩展、运维简单桌面云系统

超融合架构凭借其高性能、高可用、易扩展等特性,已被逐步认可为最适合于虚拟桌面(VDI)场景的IT 架构。经过详尽的调研、评估、对比,最终京东方选择利用 SmartX 软件和一体机,来构建新一代超融合桌面云系统。

2017-11-09-09085eec7d-1ea1-4fda-b57e-bee

京东方桌面云交付示意图

2017-11-09-27dec49fcd-a158-4377-9f13-d0d

SmartX超融合系统架构图

2017-11-09-454a3bc01c-1e2a-4913-a1bd-53e

软硬件配置表

京东方采用一台 SmartX Halo 400 和一台 SmartX Halo 200 超融合一体机,共占用 4U 机柜空间,在每个超融合节点中安装 VMware vSphere 虚拟化和 SmartX ZBS软件定义的分布式存储,通过万兆网络互联,组成一个超融合集群,对外提供一个统一的超融合虚拟化资源池。

另外,SmartX超融合架构针对 VMware vSphere 集群管理以及 Citrix XenDesktop 托管资源管理,均与原有生产环境对接,资源池之间可以进行互通互联。未来可按需添加超融合一体机,既可快速扩容,也利于业务快速部署上线。

京东方超融合桌面云四大成效,实现“互联网式”的全新IT架构

作为国内超融合领导厂商,SmartX此次为京东方提供超融合桌面云解决方案,是基于其丰富而坚实的技术积累及行业经验,力求以最优配置及定制化方案达成最好成效。

“SmartX超融合系统保障了我们的桌面云快速上线,满足了系统对高性能的要求,同时IT资源灵活扩展、易维护,解决了我们业务快速发展的后顾之忧。”京东方 IT 负责人表示。

经过长时间稳定运行,京东方超融合桌面云收获了四大显著成效:

1. 有效消除“启动风暴”:全部桌面启动完毕,时间从3-5分钟降低到60秒;

2. 维护简单:整体方案为标准服务器、以太网交换机和一套系统软件,极大减轻了 IT 维护压力;

3. 降低成本:总拥有成本相比传统存储方案至少降低30%;

4. 按需投资:整体方案可3个节点起步,支持轻松扩展。

企业IT从最传统“服务器+传统SAN和NAS”转变为超融合,这种改变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发生。京东方通过引入SmartX 超融合 “互联网式”IT架构,助力其信息化平台再升级,进一步支持其开拓新业务领域、实施创新布局。





本文出处:畅享网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畅享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vsharing.com网站。
目录
相关文章
|
10天前
|
API 数据库 开发者
构建高效可靠的微服务架构:后端开发的新范式
【4月更文挑战第8天】 随着现代软件开发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面临着可扩展性、维护性和敏捷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微服务架构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后端开发领域的一股清流。本文将深入探讨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原则、实施策略及其带来的优势与挑战,为后端开发者提供一种全新视角,以实现更加灵活、高效和稳定的系统构建。
18 0
|
9天前
|
Kubernetes 安全 Java
构建高效微服务架构:从理论到实践
【4月更文挑战第9天】 在当今快速迭代与竞争激烈的软件市场中,微服务架构以其灵活性、可扩展性及容错性,成为众多企业转型的首选。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高效的微服务系统,覆盖从概念理解、设计原则、技术选型到部署维护的各个阶段。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与最佳实践分享,旨在为后端工程师提供一套全面的微服务构建指南,帮助读者在面对复杂系统设计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并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维护效率。
|
3天前
|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API
构建未来:云原生架构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4月更文挑战第15天】 随着企业加速其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云原生架构已经成为推动创新和实现敏捷性的关键技术。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技术如何助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包括它的核心组件、实施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我们揭示了企业如何利用云原生架构来优化资源使用、提高开发效率和加强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
3天前
|
监控 JavaScript 安全
构建微服务架构下的API网关
【4月更文挑战第15天】在微服务架构中,API网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作为系统的唯一入口,不仅负责请求的路由、负载均衡和认证授权,还涉及到监控、日志记录和服务熔断等关键功能。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高效且可靠的API网关,涵盖其设计原则、核心组件以及实现策略,旨在为后端开发人员提供一套实用的指导方案。
15 4
|
4天前
|
监控 负载均衡 API
构建高性能微服务架构:后端开发的最佳实践
【4月更文挑战第14天】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软件开发领域,微服务架构已成为构建可扩展、灵活且容错的系统的首选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后端开发人员在设计和维护高性能微服务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最佳实践。我们将从服务划分原则、容器化部署、API网关使用、负载均衡、服务监控与故障恢复等方面展开讨论,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如何优化微服务性能及可靠性。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获得实施高效微服务架构的实用知识与策略。
|
4天前
|
Cloud Native Devops 持续交付
构建未来:云原生架构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4月更文挑战第14天】 随着企业加速迈向数字化,云原生架构成为支撑其转型战略的核心技术之一。该文章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技术如何通过提供灵活、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来满足现代业务需求。分析了容器化、微服务、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CI/CD)以及DevOps文化对于构建和维护高效、可靠的云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了企业在采用云原生架构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克服这些障碍。
|
6天前
|
运维 监控 自动驾驶
构建可扩展的应用程序:Apollo与微服务架构的完美结合
构建可扩展的应用程序:Apollo与微服务架构的完美结合
27 10
|
25天前
|
负载均衡 测试技术 持续交付
高效后端开发实践:构建可扩展的微服务架构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后端开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构建可扩展的微服务架构,以及在后端开发中提高效率的一些实践方法。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和技术选型,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实现高效可靠的后端系统。
|
25天前
|
监控 持续交付 API
构建高效可扩展的微服务架构
在当今快速迭代和竞争激烈的软件市场中,构建一个高效、可扩展且易于维护的后端系统变得尤为重要。微服务架构作为一种流行的分布式系统设计方式,允许开发者将应用程序划分为一系列小型、自治的服务,每个服务负责执行特定的业务功能。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栈搭建一个符合这些要求的微服务架构,并讨论其潜在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我们将涵盖服务划分策略、容器化、服务发现、API网关、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以及监控和日志管理等关键主题,以帮助读者构建出既可靠又灵活的后端系统。
|
20天前
|
存储 监控 Kubernetes
探索微服务架构下的系统监控策略
在当今软件开发领域,微服务架构因其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容错性而日益受到青睐。然而,这种架构的复杂性也为系统监控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在微服务环境下实现有效系统监控的策略,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策略来确保系统的健壮性和性能。我们将从监控的关键指标入手,讨论分布式追踪的重要性,并分析不同的监控工具和技术如何协同工作以提供全面的系统视图。